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甘肃:科技赋能寒旱农业创新路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05日
阅读量:

甘肃聚焦种业振兴与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建梯次分明、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力量正在重塑甘肃农业面貌,为全国寒旱农业区探索出一条科技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新华财经兰州8月5日电(记者张新新)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曾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天然瓶颈。近年来,甘肃聚焦种业振兴与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建梯次分明、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最新数据显示,甘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科技力量正在重塑甘肃农业面貌,为全国寒旱农业区探索出一条科技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聚力种业攻坚 筑牢寒旱农业根基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甘肃立足寒旱特色,在种业创新上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86.6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这源于坚实的种质资源基础和持续的育种技术突破。

甘肃建成西北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改造提升敦煌种业玉米种质资源库,布局11个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圃。目前,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超5万份,其中3.28万份实现低温保存,为育种打造了坚实的“基因宝库”。陇薯7号等马铃薯品种跻身全国推广前十,天华肉羊获国家审定,甘南牦牛、舍饲肉羊育种核心群成功建立。2024年,甘肃生产马铃薯脱毒苗12亿株、原原种18.69亿粒,构建了从种薯繁育到出口贸易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育种技术上,甘肃组建“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汇聚19家骨干企业和顶尖科研单位,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领衔攻关。该联合体建成单倍体工程化育种等平台,围绕新型核不育等领域开展11项关键技术攻关,育种效率提升20%以上,成立以来选育国审、省审玉米新品种86个,“敦玉810”成为西南第一大玉米品种。

同时,甘肃还设立了“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由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担纲,挖掘抗逆、高产等功能基因28个;支持敦煌种业牵头组建“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优势力量,聚焦表型精准鉴定与优异基因挖掘,已筛选出抗病耐旱特异种质64份。这些平台聚合发力,为种业创新提供了强劲支撑。

构建高效体系 提升创新效能

面对寒旱农业的复杂挑战,甘肃创新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农业科技攻关与服务体系,系统提升创新效能。

在核心瓶颈“点”上攻坚。甘肃设立专项资金,强力支持种业、节水、农机等技术研发。“十四五”以来,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实施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等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46项,支持财政经费达3.07亿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年均投入2000万元,累计实施省级种业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129项。

科研投入的成果也逐渐显现。甘肃研发出绵羊基因组育种芯片,实现绵羊基因组育种由跟跑到并跑的重大突破;研发牛结节性皮肤病灭活疫苗、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集成牦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在多省区规模化应用。

在产业融合“线”上贯通。甘肃于2025年投入2000万元启动建设“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覆盖牛、羊、菜、果、薯、药、麦类、玉米、油料、生猪十大特色产业。该体系创新组织模式,设立10名首席专家、81名岗位专家、49个区域试验站。首席专家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与技术政策研究,岗位专家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区域试验站承接成果转化、开展示范培训、收集一线需求。三者协同,形成“顶层设计—技术研发—中试验证—落地应用”的完整闭环,有效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创新链条,盘活科研资源,凝聚创新合力。

在技术推广“面”上覆盖。甘肃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网络,每年培训基层农技员4000人以上,建设科技示范基地超100个,推广主推技术100项次以上。

根据区域特点构建差异化技术体系:在河西及沿黄灌区推广以“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节本增效技术;在旱作区主推以“新型覆盖和水分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在畜牧区发展以“玉米青贮和秸秆还田”为核心的生态循环技术;在雨养区推广以“减肥减药和多功能发挥”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技术。目前,甘肃年技术推广面积超1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植机械粒收、小麦宽幅匀播滴灌等技术增产显著,“粮改饲”技术推动肉羊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智慧农业技术有效提升设施农业综合效益。

打通转化堵点 加速科技价值释放

科技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甘肃多措并举,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科技真正赋能产业。

甘肃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成效显著:敦煌种业玉米创新联合体选育的新品种累计推广超1000万亩,带动产值超5.8亿元;中农威特生物制品创新联合体创制2个一类新兽药,相关产品销售额近60亿元,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5年,甘肃首次实施“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首批支持亚盛集团、奥凯种机等5家优势农企牵头项目,财政投入4540万元,撬动企业及金融资本投入超1.4亿元,预计新增产值7.44亿元,有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甘肃建成10家国家级、7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节水、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生产加工等高新技术。截至2024年底,园区核心区面积276万亩,入驻企业2.68万家,实现营收2405亿元,审定植物新品种1338项,成为三产融合与业态创新的高地。

推动人才下沉服务是保障。甘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省市县三级动态保持约1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累计培育示范户超万户,建设示范基地150个,形成“科特派+企业+农户”等有效帮扶模式。深化“三区”科技人才支持,累计选派近1.5万人次服务60个受援县。在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建立试验基地3900余亩,引进新品种200余个、推广新技术50余项。创新服务手段,与天津合作开发“津科帮扶”小程序,汇聚1060名专家,提供即时精准咨询,访问量达35万人次。

此外,甘肃修订出台《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系列政策法规,优化科技转化环境。甘肃省农科院积极实践,与地方联合建立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在29个企业(合作社)挂牌建设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并通过“科技开放周”、“农科专家陇上行”、“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等丰富形式,年均推广成果面积超百万亩,培训超15万人次,让科技成果在脱贫地区扎根结果,有效服务乡村振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