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深圳“机器人谷”孵化产业新未来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11日
阅读量:

“机器人谷”在深圳逐步成形,多家机器人上市企业在“谷”里成长壮大,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崛起,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深圳正成为机器人公司的初创地和聚集地。

新华财经深圳8月11日电(记者印朋)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加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7月中旬以来,很多深圳市民发现,早上一同搭乘地铁的不只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还有自主搭乘地铁给站内便利店送货的机器人。市民在餐厅、地铁车厢、厂房车间乃至路边,都有机会与造型各异的智能机器人共同工作生活。

产学研聚链成“谷”

2025年被称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元年。从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到深圳众擎科技公司发布的机器人跳舞视频,大众目光迅速聚焦到生成式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机器人

今年2月,深圳企业众擎科技成功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一台身高1.38米的人形机器人流畅完成前空翻,动作丝滑连贯,赢得热烈掌声。

“这一跃,不只是一个动作的完成,更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极限的突破。”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激动地说,机器人前空翻看似简单,实则对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要求很高,需要攻克关节、模组、算法等方面诸多技术难点。

深圳正成为机器人公司的初创地和聚集地。“机器人谷”在深圳逐步成形——地处深圳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着留仙大道、深圳地铁5号线分布,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上市企业在“谷”里成长壮大;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崛起;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

越来越多的公司从“机器人谷”走向业界C位。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等上市企业,领跑细分赛道;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去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深圳机器人产业去年以72起融资,继续居全国首位。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到2027年,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生态圈实现“当日达”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说:“深圳作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独特发展优势。”

优良的创新环境孕育出支撑城市未来的企业“梦之队”。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国内领先,良好的创新生态催化内生发展动力,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早、基础较好,有“两个一”:一是有一支专业的产业队伍,组建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以专业、精干队伍推动产业发展;二是有一批优质企业,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深圳在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上有较好成果。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位居通用大模型前列,思谋科技、晶泰科技、北科瑞声、元象科技等凭借出色的产品体验成为机器视觉、AI制药、智能语音、3D视觉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深圳年平均气温23.3℃,常年见不到雪,却培育出全球唯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企业汉阳科技,产品畅销欧美,深刻诠释了“美好生活 深圳创造”。深圳机器人“天团”也已崭露头角,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同时,汇聚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完备的产业链条成功衍生出“当日达”的产业生态圈。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大市和数字经济高地,深圳兼具机电一体化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已逐步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覆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本体及下游应用等全环节。完善的产业链让硬件配套“当日达”成为现实,上午下单的零部件,当天下午就能完成制作并送达,不仅极大提升了产品迭代创新的速度,更为创业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市场先机,使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深圳同样具备突出优势。汇川技术占据国内伺服市场份额第一,杉川谐波位居国内谐波减速器前三,鑫精诚传感器排名机器人力传感器市场前三。

丰富的应用场景帮助企业卡位新赛道、积蓄新优势。创新应用场景是打通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深圳发挥产业规模大、紧密贴近市场等优势,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试验、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在政务服务领域也打造了多个场景标杆,如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获最高人民法院肯定。

垂直行业领域培育了一批示范行业应用。思谋科技打造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为全球逾百家行业头部企业装上“智慧大脑”。生活服务领域机器人“上天、入地、下海”无处不在,家庭清洁、咖啡调酒、棉花打顶、船舶除锈、公园除草、自动巡检等细分场景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和产品,肯綮“登山助力机器人”、乐聚“亚冬会互动机器人”一度成为“网红”产品。

赛道呈现细分化趋势

国内多地在具身智能赛道加速发力。去年底以来,杭州、北京、深圳、上海相继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政策,依据当地优势各具特色。

从政策设计来看,杭州特色在于“最优本体+最强大脑”,聚焦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与品牌出海,核心产业方向在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如灵巧手);北京特色在于“原始创新+国产替代”,强调基础研究、芯片自主和全栈生态,核心产业方向在具身大模型、国产芯片、运动控制算法;深圳特色在于“技术+产业”双轮驱动,打造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核心产业方向在于“硬件(关节模组、AI芯片)+垂直领域大模型”;上海特色在于“模型驱动+金融赋能”,突出语料库、算力租赁和金融工具创新,核心产业方向在具身大模型、操作系统、租赁服务平台等。

机器人行业发展也逐渐细分进化。具身智能赛道的初创公司分为本体路线、大脑路线、整机路线等多个赛道,继“本体”公司受到资本追捧之后,“具身大脑” 也获得投资界关注。

自变量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自成立起不到一年半时间,已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0亿元。该公司创始人王潜本硕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是全球最早在神经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的学者之一。

“我们的核心不是制造人形的外壳,而是用AI大模型给机器人装上‘大脑’。”王潜说,从工厂的电子组装工到餐厅服务员,再到日常家务,目标是让机器人接手所有简单繁琐的重复性体力劳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让通用机器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软硬件协同创新已成为机器人产业演进的核心特征。这一趋势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解析中得到充分体现,相较于过往机器人产业链偏重硬件模组集成的发展逻辑,具身智能更强调感知、认知、执行闭环中的软硬件深度耦合。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