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文旅融合激活千年梨园
甘肃兰州皋兰县什川古梨园作为拥有近万株百年古梨树的“活化石”梨园,不仅是世界植物界的奇迹,更成为当地依托独特农业资源、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新华财经兰州8月12日电(记者张新新)2025年5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纸认定,让甘肃兰州皋兰县什川古梨园正式跻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列。这片拥有近万株百年古梨树的“活化石”梨园,不仅是世界植物界的奇迹,更成为当地依托独特农业资源、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典范。古老的梨树,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记者深入什川镇,探寻其“点绿成金”的密码。
黄河谷地孕育“绿色奇迹”
在兰州市东北约20公里的黄河臂弯里,群山环抱之中,什川古梨园宛如翡翠镶嵌在黄土高原。步入梨园,虬枝盘曲、冠如华盖的古梨树随处可见。
“这不是普通的梨园,这是活着的农业文明史。” 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副主任韩磊介绍,这片古梨园总面积达1.2万亩,核心保护区近4000亩,园内傲然挺立着9423株百年以上古梨树,其中树龄超过300年的“寿星”多达2600余株,最年长的“树王”“树后”已逾400岁高龄。
这些古梨树平均树高7至9米,胸围3至4米,冠幅可达15米,至今仍枝繁叶茂,株产可超千斤。当地主要种植冬果梨和软儿梨两个品种,尤其是软儿梨,因其独特风味,曾以话题“冰淇淋口感的梨”引爆网络热搜。
什川镇地处黄河河谷,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与世代梨农的智慧守护,共同造就了这片世界上现存连片面积最大、树龄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栽培梨园。它被国际植物学界誉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梨园博物馆”,更早前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第一古梨园”认证和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这不仅是大自然与先祖的馈赠,更是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家底’和最闪亮的‘金名片’。”韩磊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为这片古梨园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科技与古法共筑生命屏障
守护近万株平均树龄280年的“活文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皋兰县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创新保护之路。早在2014年,皋兰县就成立了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古梨园保护中心。2019年3月1日,《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古梨树保护套上了“法治金钟罩”,有效遏制了乱搭乱建、乱砍滥伐等行为,标志着古梨树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技术人员介绍,2018至2019年,他们利用GPS坐标对全部9423株古梨树进行精确定位,挂上了带有专属二维码的新式保护牌,扫码即可获知编号、树龄、管护责任人等核心信息,并配套绘制正射影像图、网格化管理示意图等,实现了古梨树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每年与管护农户、经营主体签订超过1760份管护协议,明确权责划分。
面对高龄古树普遍出现的树干腐朽、中空、树势衰弱等问题,皋兰县打出“组合拳”。在专家指导下,于核心区建立700平方米苗圃基地,储备优质苗木资源,为抢救复壮提供“生命后备军”。近年来,已累计补栽苗木1000余株,并运用桥接、腹接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技术,成功为120余株衰弱古树“续命”。同时,在370亩试验区内,积极示范无人机飞防、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虫治虫等绿色管护技术,提升果园生态安全和果品品质。
此外,皋兰县还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让10名专职管护员与广大梨农共同承担日常巡查、修剪、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任务。对无劳动力管护的古树,由保护中心兜底。“现在推行‘树长制’理念,每一棵古梨树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爱。”什川镇党群服务中心魏鹏说,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按每株古树100元的标准发放管护补贴,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
农文旅融合让古梨园变身“聚宝盆”
为打破“昙花一现”的赏花经济局限,什川精心策划“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嬉雪”的全季旅游模式。春日,万亩梨花似雪,游人如织;夏日,黄河畔露营基地星空璀璨,凉风习习;秋日,累累硕果挂枝头,采摘乐趣无穷;冬日,依托梨园景观开发冰雪项目,冷资源变身热经济。这一模式成功将游客吸引力贯穿全年,年均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
依托享誉全国的冬果梨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软儿梨,什川大力延伸产业链条。“过去软儿梨季节性太强,卖不上价。现在深加工后它的身价倍增,全年可卖。”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永波介绍,通过开发梨膏、梨汁、冻梨、果脯、果醋等系列产品,什川梨果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瓶卖”“论盒卖”的飞跃,显著提升了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古梨园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景观。什川镇深入挖掘并活化利用“天把式”(高空古梨树修剪技艺)、“铁芯子”(高空社火表演)、“什川灯火”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被巧妙融入“梨韵什川”系列活动中,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石”。在上车村,村民魏周言利用自家宅院创办的“古梨园农耕文化展览馆”,陈列着数百件传统农具和老物件,述说着什川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围绕提升游客体验感,什川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特色农家乐从最初的粗放经营向精品化发展,目前已达112家;民宿也悄然兴起,目前已有10家初具规模;龙山欢乐谷运动休闲基地、生态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备受年轻人青睐。政府整合资金改造提升了梨花溪、陶园街游步道,建成村史馆、农耕博物馆,开发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努力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需求。
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什川古梨园每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000万元。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梨树种植、果园管护、产品加工、农家乐及民宿服务、非遗展演、旅游接待等,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2024年,全镇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63万元,村均40.33万元。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环境改善,古老的农耕智慧焕发新生,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黄河之滨徐徐展开。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