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稳步回升 政策精准发力育新机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稳步回升,亮点纷呈,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增强。
新华财经北京8月13日电(记者丁雅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稳步回升,亮点纷呈,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增强。不少地方积极探索赛事、演艺等“票根经济”,有效带动了消费增长。
专家建议,地方释放消费潜力需“加减并举”,一方面,因地制宜细化政策、激发创新体验、优化消费环境;另一方面,破除不合理限制,为消费活力充分松绑。
今年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5%,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2%,且二季度贡献率环比、同比均有提升,充分彰显消费作为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服务消费持续走旺。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介绍,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和人形机器人强势“出圈”,“假日经济”也带火了研学旅游、国潮服饰等消费。
美团旅行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的文旅热度创近三年新高,呈现全面增长、多点开花的火爆态势。文旅订单较2023年同期增长30%,由异地游客贡献的餐饮堂食线上交易额较2023年激增189%。
暑期文旅热度持续火爆。美团旅行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避暑游”总搜索量环比上涨近200%;除传统避暑游需求高涨外,小众本地及周边玩乐项目也在夏季迎来体验高峰,“水上项目”搜索量同比增长60%以上,“室内冲浪馆”搜索量同比增长超70%;“桨板”搜索量同比增长近90%,带动周边设备租赁和教学服务需求增长。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平台“什么值得买”的数据显示,品质化消费趋势在亲子客群中表现尤为突出。7月以来,“夏令营”相关词热度同比增长433.33%,高星酒店暑期套餐位列平台亲子出游单品热门榜单。
重点商品消费升温。据周陈介绍,今年“以旧换新”已带动商品销售额超过1.7万亿元,上半年限额以上家电、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24.1%,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0.3%。
“什么值得买”的数据显示,国补对高能效家电补贴比例升级,为家电市场带来了一波“小高峰”。数据显示,自7月15日以来,平台内“国家补贴”关键词消费GMV(商品交易总额)较上半月增长10.15%。其中,洗烘套装、抽油烟机、净水器、洗碗机等大件家电GMV分别较上半月增长92.06%、13.55%、33.62%和16.65%,电视、洗地机、电饭煲等品类热度同比增长21.09%、19.17%和52.45%。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为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地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取得显著成效
在今年的全国地方两会上,多地将提振消费作为2025年度工作的核心内容。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积极探索“票根经济”等新路径,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取得显著成效。
不少地方把赛事流量变成了经济增量。如,杭州举办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吸引了7万多名观众到场观赛,5天内累计接待外地客流668.6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消费3.08亿元。江苏“苏超”赛事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比赛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举办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也拉动了当地消费增长。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在“村超”赛事带动下,黔东南州暑期文旅消费明显增长。7月下旬以来,“榕江村超酒店民宿”搜索量同比上涨超500%,当地特色美食如“榕江牛瘪”“榕江卷粉”“榕江酸汤牛肉”等搜索量也显著上升。
海南省海口市将举办演艺、赛事活动作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海口市促进文体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引进国内一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国际级体育赛事等活动。对主办单位引进的高品质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一次性给予3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的奖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可获得1100万元奖励。对引进国际性等级类体育赛事或同等级非列奥项目运动活动的,按标准给予承办单位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该政策效果显著,以今年6月在海口举办的陈奕迅“FEAR and DREAMS”世界巡回演唱会为例,据统计,其5场演出共撬动消费3.95亿元。
部分地方正积极抢占电竞赛事这一新增长点。如,广东省在《关于推动广东电子竞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支持各地申办高规格国际赛事,对顶级电竞赛事给予资助。
专家建议释放消费潜力需“加减并举”
业内专家指出,有效拉动消费,地方需“加法”与“减法”协同发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张琪雅指出,释放消费潜力,地方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好促消费政策工具,出实招、求实效。她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量体裁衣,细化消费促进政策。各地应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制定目标。例如,一线城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高端消费、首发经济;二、三线城市建设区域性消费枢纽,发展演艺经济、夜间经济;县域积极完善基础消费网络,发展绿色消费、乡村旅游、直播经济。应基于产业基础培育新增长点,如发展适应新型消费趋势的专用装备制造产业,结合本地优势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避免盲目跟风与同质化竞争。推动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动态优化消费政策工具。
二是激发创新,打造多元消费体验。支持各地结合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非遗体验、民俗节庆等特色消费活动品牌,培育壮大本地品牌,推动“老字号”焕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品牌。积极响应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新趋势,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亲子经济、宠物经济等细分市场,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建设完善智慧商圈、特色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支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创新。
三是强化管理,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各地应继续整治市场交易环境,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打击“霸王条款”、侵权假冒、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查处食品领域“两超一非”、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计量作弊等问题。强化消费纠纷源头解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大型企业健全消费纠纷解决体系,推进社会监督引导,创新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推动行业自律。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讲席教授魏航指出,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增加投资是“做加法”,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是“做减法”,能显著放大“加法”的效能。他呼吁全面审视现有限制性措施,及时修订或废除过时规定,切实为消费松绑。
比如,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内燃机清洁燃烧技术发展,汽车污染物排放呈几何级数下降,地方可考虑进一步放宽或解除汽车限购、限行等措施。此外,有必要清除消费隐性壁垒,着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