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相结合 千年稻作“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黑龙江省宁安市立足石板稻米产区地缘及稻米种植历史文化优势,以保护为根基、以利用为引擎,发挥现代农业建设基础优势,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千年传承“活”起来。
新华财经哈尔滨8月15日电(记者梁冬)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火山熔岩台地上,一片片乌黑发亮的石板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1300年前,先辈们在火山喷发的熔岩台地上开垦出石板稻作系统,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样本”。
经过千年传承,黑龙江省宁安市立足石板稻米产区地缘及稻米种植历史文化优势,以保护为根基、以利用为引擎,发挥现代农业建设基础优势,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使石板大米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提升,同时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生态等综合价值,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千年传承“活”起来。
千年传承:石板上种大米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重点区域位于宁安市渤海镇、东京城镇和三陵乡,包括18个行政村,总面积5334公顷(8万亩),是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生产稻米的区域。
据宁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新功介绍,响水稻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镜泊湖地区就出现了先进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如今,系统区域内还遗存几处1000多年前的水稻灌溉水利遗址。
“这些蜂窝状的火山石就像天然恒温箱,白天吸热晚上散热,让水稻积累更多的养分。千年传承的不仅是种植技艺,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孙新功在田埂上,手扶着温热的石板说。
据记载,1300年前的渤海国百姓在这里利用石板田种植水稻,把火山石大米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太白之鹿、率滨之马、卢城之稻、北海之鳍”中的“卢城之稻”指的就是响水大米。
响水稻米生长的土壤是经过万年风化和侵蚀后积聚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土质松软、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灌溉水源来自镜泊湖和小北湖,水质清澈,没有污染。
“熔岩台地昼夜温差大,米粒中氨基酸含量比普通大米高出40%,煮饭自带独特香气。”孙新功说。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响水大米的优质基因。响水大米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三次蝉联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15年,黑龙江宁安火山熔岩台地响水稻作文化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正在全力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石板米”铺就致富路
石板上如何种大米?走进渤海镇上官地村,村党支部书记褚丽娟带着记者走进田间,探寻其中的门道。只见田间水渠使用了玻璃围挡,稻田的横隔面清晰可见。把手浸入水渠触底,记者感受到如水泥一般坚硬的石板。
褚丽娟告诉记者,上官地村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手工插秧、推垄、收割等传统农耕方式,有效保护了石板田;另一方面,坚持追施沤制的农家肥,保障水稻的品质。同时利用气象监测仪和稻田监控器,实现了质量安全可追溯。
2008年,上官地村成立了合作社,开始统一种植有机稻米,但受制于传统的销售方式,乡亲们的日子始终算不上宽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不尽如人意,满地的优质稻米却销路不畅。通过总结经验,合作社以线上直播带货方式逐步打开了市场,还创新推出“庄主认种模式”——春天认购一亩石板田,秋天配送有机石板大米,消费者可以实地感受插秧、收割等田间体验。
“订单农业丰富了消费者的体验感,拓宽了线上销售新途径,助推了石板米品牌走向全国市场。正是订单式定制农业,减轻了我们秋收后集中销售的压力,让客户跟我们的黏性更强。”褚丽娟说。
如今,上官地村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户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1800亩,年产优质大米300多万斤。
挖掘综合价值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石板米在农民的精心耕种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稻作文化也在当地赓续传承。登上稻田小火车,徜徉在田间,穿行在红蓝两色的风车中,身边触手可及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依托特色“石板大米”产业,宁安市集中打造集旅游、度假、娱乐、研学、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体。
近年来,宁安市立足石板稻米产区地缘优势,以稻作文化为基础,以响水大米“种、产、销”为核心,举全市之力建设了响水国际稻米公园,打造响水米产业和响水片区农文旅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了“米在公园长、景在园中赏”,全力推进稻米产业向百亿级迈进,实现了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综合价值。
“一季稻米丰收,三季旅游增收。”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传文算了一笔账:旺季时稻米公园的月旅游收入在3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受益村民超万人。村民们开发特色民宿,将村内闲置民房统一租赁、统一装修,实现了多样增收。
宁安市响水稻米公园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欢说,宁安地区以国际稻米公园为核心,全力打造石板大米产业带,聚焦优质稻米生产,全面整合响水石板大米资源,实施“四个统一”标准,突出响水大米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提升品牌价值。同时,精心建设农文旅产业带,融合农事体验、观光旅游,在农文旅产业方面增强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张传文说,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构建起黑龙江宁安火山熔岩台地响水文化系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板和宝贵经验。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关键在“用”字上做文章,将文化基因植入现代产业体系,用创新思维激活资源价值,让农耕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