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天津:城市更新推动大城“逆生长”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19日
阅读量:

天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全域实施与重点项目一体推进,探索项目微更新、综合片区更新、跨区统筹更新等模式,大力推动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精准破解民生痛点,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新华财经天津8月19日电(记者李亭)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天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全域实施与重点项目一体推进,探索项目微更新、综合片区更新、跨区统筹更新等模式,大力推动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精准破解民生痛点,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受访者建议,未来可以从完善产业服务保障、找准片区特色定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实现循环发展与价值跃迁。

“精准破解”民生痛点

2024年初,天津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开工,全面提升改造庆有西里小区是项目任务之一。庆有西里老龄居民多、陪读居民多,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充分利用公共区域延伸居民的生活空间,是改造的关键。

“针对老年人群,我们增设适老化设施、引入社区养老机构,针对儿童则开辟了分龄活动场地,打造安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成长空间。”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执行总经理袁甲说,项目完成后,居民纷纷为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点赞。

“无体检、不更新”是天津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亮点。天津把城市体检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基础,率先开展覆盖全市16个区及全部街(镇)的三级体检,分层级查找问题短板,加强评价诊断,制定整改措施,初步构建“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以城市更新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不久前启动的郁江新里城市更新项目将分阶段推进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此次改造不局限于‘修修补补’,还融入适老化、适儿化设计和海绵城市等绿色低碳理念。”天津政昕郁江新里城市更新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前期开发部部长胡配鹏说,“我们将针对更新范围内老旧小区的屋面、墙面、路面、楼道、公共照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和修缮,增建部分充电桩和车位,对部分绿地进行改造提升,补充座椅和运动设施等。”

随着改造工作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有着近40年历史的淦江西里小区经过改造提升后,路面、管线、消防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惠及700多户居民,成为南开区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样板小区”。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是天津市重点推进的产城融合示范项目,着力破解老工业区转型难题,打造“15分钟美好生活圈”。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天拖项目执行总经理程明表示,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三大工程。目前,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

提升片区发展活力

城市的居民生活、产业商业空间改造提升后,还需注入文化基因、注重功能运营,如此才能持续提升社会与经济活力,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集聚人气。

红砖堆垒的街巷中,一个个风格各异的雕塑分布其间,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这是正式开街不久的天美艺术街区,也是天津首个“街区、社区、景区、校区”四区融合的城市更新典范,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艺术活力。

“天美艺术街区首创‘景区为基底、校区为灵魂、街区为脉络、社区为根本’的四区融合机制,通过产业运营实现资金平衡。”天津市河北区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盘活高校载体约1.7万平方米,改造闲置载体约1.8万平方米,整合17块闲置零散地块,增补产业空间载体约6.87万平方米,实现自我造血式发展。

目前,街区引进了艺术工作室及餐饮、社交娱乐、零售等业态,同时,突破“有墙”的艺术教育,将课堂延伸至红砖巷陌,让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以街区为底创作绘画、书法、装置艺术,为市民打造开放式艺术校园。项目运营方天津艺文润城公司董事长姜大方说:“招商前置是成功的关键。项目同步推进业态规划与工程建设,已引入约20家首进天津或本土头部品牌,签约率达86%。”

“修旧如旧”也是天津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一大特点。蔡氏家祠是天津五大道唯一的中式传统风貌建筑,为实现“原汁原味”复原,建筑设计专家为其“量身定制”了详细的修缮设计方案。去年,经过10个月“抢救式修复”的蔡氏家祠揭开面纱,并更名为“樘院”。在业态布局方面,项目融合夜经济及小型室外演出,打造集合高端餐饮娱乐、时尚购物、艺术展览、中式婚宴设计等业态于一体的小型商业综合体,吸引了各年龄段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记者了解到,天津坚持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已实施了棉三创意街区、金茂汇、山益里等更新项目;挖掘工业遗存价值,启动了一机床、西营门等工业片区更新;推动传统商圈提质增效,实施了和平印象城、南门外大街南侧片区等项目;探索了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等跨区统筹更新实践……通过城市更新,不断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

发挥合力做好城市更新“后半篇文章”

城市更新是长期、持久的动态过程。从空间改造提升转向长效运营、做好城市更新“后半篇文章”,目前仍然存在不少系统性挑战。受访人士认为,可以从完善产业服务保障、抓住区域特色定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角度积极探索,推动城市更新实现循环发展与价值跃迁。

一是构建生态,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集群。招商引资“引得来”只是第一步,要让企业“留得住、长得好”,需要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配套服务支撑。例如,天开高教科创园持续完善天开科创服务生态,创新“选育诊融赛转”六项机制,优化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类服务,截至目前,天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

二是抓准定位,促进片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应结合历史文脉、现实风貌、区内优势、上下游配套,确定更新后片区的核心产业、发展方向并完善配套举措。“着手开发前,设计团队成员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保护历史遗产与融入时代发展诉求结合起来。团队最终决定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修缮那些工业厂房。”棉3创意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说。经过精心设计,质朴厚重的厂房、历久弥坚的外墙、屹然挺立的钢梁被保留下来,独特的工业风和前卫的文化氛围受到不少文化类企业的青睐。

三是共建共享,激发社会资本创新活力。受访者建议,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资金筹措模式,破解城市更新资金瓶颈、实现城市更新项目可持续发展。未来可在资金筹措环节探索多元合作模式,畅通“募、投、用、管、退”渠道,在政策支撑方面完善配套保障体系,为社会资本搭建规范参与的平台,引导其更有序、更可持续地投入城市更新领域,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