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遗产业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辽宁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如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以及西丰梅花鹿养殖系统等。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辽宁农业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当地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新华财经沈阳8月20日电(记者崔师豪)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价值,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辽宁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如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以及西丰梅花鹿养殖系统等。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辽宁农业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当地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鞍山南果梨:产学合力 助力迸发新动能
鞍山南果梨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据《中国果树志》记载,现南果梨树母株生长于鞍山市千山区对桩石村,1986年,经中国果树研究院权威专家鉴定,该树被认定为南果梨祖树,是目前仅存的一株自然杂交实生苗南果梨树。在世代村民精心养护下,祖树枝繁叶茂,繁衍出鞍山地区近四十万亩南果梨。
如今的对桩石村不仅是南果梨祖树所在地,还拥有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记者在这里看到,站外有来此实践的清华大学师生留下的彩绘墙;站内陈列有南果梨四季生产解析图,还有南果梨膏、帆布袋等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并设置了电商直播间。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娜介绍,每年寒暑假,清华大学各专业学生都会组成16人左右的实践支队,来到对桩石村开展为期两周左右的社会实践。除了自己的课题外,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还按照村里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实践。多年来,这些人才共带动村里1300户农户增收。2024年,村里的南果梨销量达11.5万公斤,村民收益同比增长45%。
“同学们为村里的规划提出了建议。我们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南果梨,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帮助我们开展短视频方面的培训,目前已累计进行了15场。”对桩石村南果梨合作社负责人张明飞说,学生们帮合作社设计了南果梨膏的外包装,后续还会根据销售反馈情况陆续设计新包装。
南果梨不仅撑起了对桩石村的农业经济,更激活了当地的文旅产业。每年4月梨花盛开、9月至10月果实丰收时,村庄游人如织,不仅带动了民宿等行业发展,还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返乡创业,杨娜、张明飞就是其中的代表。据统计,目前鞍山市南果梨专业合作社达120多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2024年,鞍山市种植南果梨面积41万亩,年产南果梨41万吨,年生产、储藏、加工综合产值23.5亿元;以南果梨观光、采摘为特色的休闲果园发展到30个,每年吸引游客40万人次。
宽甸柱参:百年参业 焕发新生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鸭绿江畔,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8%,适合人参生长。依托优异的自然禀赋,宽甸县将以柱参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以前的参农都是单打独斗,产出的参卖不上价、挣不到钱,年轻人都不愿在家种参,纷纷跑到外地打工。”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党总支书记陈希金说,面对这种情况,村党总支部狠抓组织建设,把原本单打独斗的参农团结起来,通过抱团经营突破原有的生产困境。
近年来,石柱子村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石柱子村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及种植文化的传统优势,打造“石柱参”品牌,在绿水青山间种出了“金山银山”。
据介绍,石柱人参生长周期长,一般在13年以上,林下种植成为首选方式。立体栽培方式能让柱参生长回归自然,不仅实现参林共存、参林双赢,还能让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因此,近年来石柱子村大力推广林下石柱参栽培技术,实行用树遮阳,优势互补。为保护生态环境,经辽宁省林业部门批准,参地面积每年仅能增加50亩,同时将退耕参地还林,做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石柱子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柱参研发及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特产综合开发产业链条,推出了柱参茶、柱参果浆饮品等系列产品,通过深加工提高了柱参附加值。2012年,石柱人参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柱参传统栽培体系同年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遍布林间的石柱人参让石柱子村村民收入大幅增长。依托合作社运营和品牌打造,截至2024年,该村柱参产业已发展600亩,带动400多户种植,年收入达3000万元,石柱人参已成为当地“一村一品”重要产业。
西丰鹿茸:庭院养鹿 户户生“金”
铁岭市西丰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这里的梅花鹿养殖历史悠久。近年来,西丰梅花鹿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鹿茸产业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西丰县营厂满族乡景新村为例,农户王洪全早在2003年就在自家院子里建起4座鹿圈,仅靠两头雄鹿开启了庭院养鹿之路。如今,他家的鹿群壮大至20只,仅10多只雄鹿的年产茸收益就达三四万元,出售鹿崽也有一笔可观收入。
“庭院养鹿成本低、易照料,和农活两不误,雄鹿产茸、雌鹿繁殖,效益越来越好。”王洪全向记者介绍,庭院养殖模式的优势在此凸显:村民无需流转土地,房前屋后空间即可变身“聚宝盆”。一只公鹿的个人饲养成本约1800元,年产茸价值可达3500-5000元,净利超千元。
在西丰县营厂满族乡,83%的森林覆盖率为梅花鹿养殖提供了天然优势,秸秆、落叶、山间杂草都是优质饲料。乡内庭院养鹿户众多,全乡存栏量的73%(1700多只梅花鹿)都采用庭院养殖模式。针对这一特点,乡政府提出“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思路”的发展路径,通过统一防疫、技术指导,推动庭院养鹿从零散试点发展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
为解决养殖户的资金难题,西丰县政府设立鹿产业引导基金,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活体抵押”贷款产品。同时,鲜茸交易市场开市,打通了“庭院鲜茸”直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从王洪全最初的尝试,到如今全乡乃至全县鹿茸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产业不仅在农家小院里创造了财富,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富民强音。据统计,2024年,西丰县有梅花鹿养殖户近300户,从事鹿养殖、产品加工、销售人员达3.6万人,全县梅花鹿养殖量突破6万头,鹿业产值达43亿元。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