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抢抓AI风口打造传感器产业新高地
地处淮河之滨的安徽省蚌埠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我国三大传感器制造基地之一。为抢占AI时代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风口,当地全力建设“中国传感谷”,加速推动传感器产业提“智”升级,聚力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新华财经合肥8月21日电(记者王菲)伴随着AI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现代工业体系的“神经元”——传感器正加快向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方向迭代升级。地处淮河之滨的安徽省蚌埠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我国三大传感器制造基地之一。为抢占AI时代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风口,蚌埠市全力建设“中国传感谷”,加速推动传感器产业提“智”升级,聚力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向“新”提“智”
赛迪顾问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8.1%。拥抱AI时代浪潮,蚌埠市依托传感器领域的科研优势和多年的产业积淀,深耕智能传感器产业新赛道,推动产业向“新”提“智”,打造产业新高地。
走进位于蚌埠经济开发区的“中国传感谷”,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运送物料的车辆有序穿梭。在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洁净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高度智能化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高速运转,仿佛在上演一场光电协奏曲。
“具身机器人、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为传感器产业拓展出巨大的想象空间。”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说,目前这条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满产后可以打通高端智能传感器研发和生产的“任督二脉”,助力产业集聚发展。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亟待打破高端传感器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
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紧抓AI与传感器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蚌埠提出“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的创新打法,积极构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深度协同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
锚定传感器领域前沿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2024年,“中国传感谷”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1.7%,规上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5.8%。
作为“中国传感谷”的“龙头”,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研究微纳制造技术的头部机构,深耕智能传感器和微纳制造领域,持续攻坚传感器产业核心技术。近年来,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
瞄准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突破MEMS晶圆制造领域的技术瓶颈,同时,聚焦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加快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MEMS晶圆制造是高端传感器的‘技术底座’。实现国内MEMS晶圆制造这一核心领域的自主可控,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高端智能传感器上实现创新突围,为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王世和说。
脑机接口与智能交互技术联合实验室、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蚌埠推动技术、人才、资金创新要素向“谷”内集聚,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谷”里落地生根。
聚焦产业链“堵点”“卡点”,蚌埠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围绕上游传感器芯片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中游MEMS晶圆制造和封装、下游终端器件和模组加大“双招双引”,吸引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初步构建起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优化产业生态
对于传感器企业来说,“中试”平台不仅是技术验证的试验场,更是产业孵化的加速器。但不少初创企业反映,花钱自建一条中试产线投入太大,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
蚌埠打造9条公共示范线,为企业提供工艺孵化、工程化试制和测试服务,以此为“桥梁”,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助推一批科技成果在“谷”里开花结果。
“中国传感谷”建立起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支持、人才引育、海外发展等多方面耐心护航企业成长,助力科创“小苗”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落地项目从签约、建设到投产,政府部门都有专门人员提供“陪伴式”服务,及时化解企业遇到的难题。
护航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等国之重器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让机器人灵巧手精准抓握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助力智能驾驶信息交换共享的高性能惯性传感器……走进“中国传感谷”展厅,一款款来自“谷”里的新产品、新技术仿佛打开了AI时代的万花筒。
按照“以投带引”“招投联动”“投孵结合”的思路,蚌埠落地运行总规模51亿元的产业基金,引导社会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在“谷”内良性循环,吸引一批成长快、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入“谷”发展。
协同创新激活AI引擎
“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竞争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AI时代,传感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下,亟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通过协同创新加快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从“谷”中破土新生的科创成果层出不穷。2024年,蚌埠智能传感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51件,较2021年增长204.7%。“中国传感谷”跻身国内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榜单。
一款仅有指甲盖大小的电流传感器,在现实场景中,既可充当智能操控的“安全员”,也可成为安全监测的“预警器”,这款产品来自“谷”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破高端传感器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势在必行,对于中国传感器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机遇。”公司副总经理王行军说,为适应智能网联汽车、深空探测等新兴产业需求,希磁科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安徽省将智能传感器作为“人工智能+”底层强基的重要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牵引双轮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建立按薪定才评价模式、赋能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鼓励企业柔性引进科技人才……蚌埠进一步破除机制藩篱,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锻造人才“引力场”。2024年,“中国传感谷”共吸引各类人才471名。
“创新平台高效运转,紧密衔接起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能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丙根说。
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中国传感谷”牵头成立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应对产业发展新变局,长三角携手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传感器技术融合创新,不断提高产业发展韧性。
“未来,我们将加快跨界技术融合创新,拓展传感器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落地,形成精准感知、智能分析、泛在连接的产业生态闭环。”陶广生说。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