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川渝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25日
阅读量:

川渝两地依托河湖长制推进机制和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跨界河流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的有效路径。

新华财经重庆8月25日电(记者王松涛)川渝两地共有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这些河流串联起四川6个市与重庆12个区县,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网络。近年来,川渝两地通过创新实践,逐步实现从“分段治”到“全域治”的转变。两地依托河湖长制推进机制和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跨界河流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从“各管一段”到“全域统筹”的制度创新,探索出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的有效路径。

设立川渝联合办公室,成为跨省协同的“破题之钥”

行政区域的分割导致生态治理呈现碎片化特征,严重制约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跨区域协同保护效能,川渝两地一度因行政壁垒存在信息不畅、责任不清、目标不统一等治理困境,导致跨界河流管护“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的现象普遍存在,凸显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紧迫性。

川渝两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于2020年4月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专职协调机构,其专职化、实体化运作成为打破行政壁垒的关键抓手,标志着两地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变。该办公室定位为“指挥中枢”“协调平台”与“监督枢纽”,通过系统化机制设计实现高效协同:在专职化方面,实行主任轮值制(由川渝省市级河长办副主任兼任,一年一轮值),并建立常态化人员互派机制,五年来双方互派干部五批,常驻30人次,每年各互派3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同时轮流举办基层河长能力提升培训五期,覆盖530人次,为协同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说,在实体化运作层面,五年来,联合办公室推动两地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等100余个河湖长制合作协议,构建起联合巡查、联合治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10项协同机制,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5次,开展联合巡河1200余次,解决跨界河流治理问题6000余个,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跨省治理新格局。

建立跨省联防联治机制,把“问题河”变成“幸福河”

琼江与铜钵河是川渝跨界河流治理的典型,两地通过“一河一策”精准施策与跨省协同机制创新,把“问题河”变成了“幸福河”。

重庆市潼南区副区长、区副总河长廖世祥介绍,两地在治理中践行“分段施策”,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编制《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明确“上游控源截污、中游生态修复、下游补水增流”路径。生态环境部门共享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发现异常时启动联合排查;农业农村部门协同整治养殖污染,四川遂宁段关停禁养区养殖场32家,重庆潼南段推广“生态养殖+尾水净化”模式。经过系统治理,2022年琼江潼南出川断面水质首次稳定达到Ⅲ类,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Ⅱ类。同时,两地共同投资11亿元实施96个治理项目,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设施100余处,打造“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转换。

铜钵河是川渝最复杂的界河之一,曾因污染严重成为“臭水沟”。2020年9月,重庆梁平区与四川达州市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共同编制治理方案,构建“省际—流域—社区”三级联动体系,省级层面建立联合河长制联席会议机制,流域层面实施全国首个跨省市河流水生态环境标准,社区层面依托“微网格”监督体系划分287个治理单元,形成环保部门牵头、基层干部、民兵及群众共同参与的共治格局。

针对污染症结,两地创新实施跨省污水管网协同处置(如重庆梁平区部分生活污水接入四川大竹县管网),拆除320座小型水坝以恢复河流自然连通性,并投资近6亿元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后,铜钵河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月亮湖湿地公园等18000平方米人工湿地建成,珍稀物种数量增加,入选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呈现出“河水清澈可见、河堤游人漫步”的图景。

系统施治,打造全域协同的“立体网络”

重庆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邓经河说,川渝两地通过制度化安排破解跨区域治理的系统性难题,构建起“行政壁垒破除—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闭环治理框架,将传统“各管一段”的碎片化治理模式转变为“全域统筹”的协同治理体系,对长三角、黄河流域等跨区域治理具有三方面的借鉴意义:一是通过常设性联合办公机构破解行政壁垒,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以法治化、标准化手段固化合作成果,避免协同治理的随意性与短期化;三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利益共享动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针对跨界河流污染“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痛点,川渝两地通过建立“联合巡河+交叉执法”机制,以硬约束破解行政壁垒。两地联动开展污水“治三排”、河湖库“清四乱”、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累计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并针对跨界流域、农村河湖等薄弱区域开展省市级联合暗访5轮,发现并整改涉河湖问题429个。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与重庆市梁平区依托跨界河流铜钵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异常线索,联合查处某农业公司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案件,实现从“数据预警”到“联合处置”的快速响应;四川泸州市与重庆永川区在交界的大陆溪流域,通过联合突击检查,查处3家涉磷企业私设暗管行为,依法罚款400余万元,推动流域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显示了跨区域执法的刚性约束。

川渝两地还健全水利、公安、检察院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与重大问题调查处置机制,2024年毗邻地区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执法、整治等行动88次,检察机关携手巡河51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件,推动4家企业整改污染排放问题,形成“行政+司法”协同共治格局。

协同治理,交上生态与民生的“双赢答卷”

川渝两地开展生态共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为核心,聚焦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将岸线绿化、湿地保护与鱼类栖息地修复有机结合,推动流域生命共同体整体性恢复。川渝两地在协同治理中,重点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如在涪江(四川绵阳—重庆潼南段)联合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累计造林12万亩,恢复湿地3000余公顷。在濑溪河(四川泸县—重庆荣昌段)共同划定5处鱼类产卵场保护区,投放本土鱼苗超500万尾。重庆市建立218个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黔江区阿蓬江湿地经修复后成为白鹭、赤麻鸭等鸟类的家园,开州区创建了国内首个珍稀濒危植物崖柏繁育科研基地等。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川渝协同治理以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水质与生态指标实现显著跃升。川渝两地25个跨界河流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从联合河长制实施前的96%提升至100%,实现全面达标。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其中重庆段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达100%。

2024年四川省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长江总磷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8.4%,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7和4.6个百分点,水质净化能力持续增强。

在民生福祉改善方面,生态治理直接带来人居环境的优化。铜钵河治理后从“臭水沟”蝶变为“美丽河湖”,河水变清了,鱼虾变多了,河边散步更舒心了,沿岸居民感受到河水清澈、绿化改善、空气清新、鸟类增多的生态红利,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在经济转化层面,生态优势也在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琼江流域治理中,川渝两地共同投资11亿元实施96个治理项目,建成100余处文化景观与亲水休闲设施,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成为沿岸居民增收的新引擎。重庆潼南区还以琼江幸福河湖建设为契机,串联30公里亲水岸线,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等设施100余处,形成“一条琼江河,两岸风景线”的美丽画卷。2024年12月,川渝达成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100万立方米),既让重庆企业获得节水收益,又促进了四川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跨省协同经验。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