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持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路径
近年来,浙江通过制度保障、要素支撑、品牌建设等务实举措,逐渐构建起涵盖“省级—全国—全球”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更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新华财经杭州9月5日电(记者吕昂)浙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千年来留存诸多璀璨的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国内居首。通过制度保障、要素支撑、品牌建设等务实举措,浙江逐渐构建起涵盖“省级—全国—全球”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更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明珠闪耀 浙江再添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
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2025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成功入选,成为我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浙江由此拥有6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全国居首。
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是以鱼、蚌之间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
据介绍,这一立体、循环的复合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维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10余种育珠蚌类和40多种淡水鱼类,并呈现“漾—基塘—耕地—林地—村庄”镶嵌分布的景观空间格局。同时,该系统孕育了以珍珠文化和渔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为全球水网平原地区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早在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就在德清“小山漾”首次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解决了人类无法培育淡水珍珠的技术难题,促使淡水育珠蚌能够稳定生产出品质上乘、数量可观的珍珠。该项技术也经由德清传播至欧洲和日本,促进了珍珠文化在全球的发展与兴盛。
德清于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对淡水珍珠养殖起源的系统性梳理,经过30多年的文献考据、实地踏勘,形成了《中国古代人工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发源地考证》等一系列成果。2017年6月,该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认为,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将传统养殖智慧与当代种质资源保护、社区参与、年轻人传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是农业遗产“活起来”的样本,展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持续生命力。
据悉,德清多年来注重继承传统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现代立体化珍珠养殖模式,不断提升珍珠附加值,打造中国珍珠产业链范本。如今,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左右,年产值超过70亿元,全县珍珠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带动就业人员近2万人,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千年农遗”在保护利用中活化、传承
除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之外,目前浙江还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挖掘两百余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构建起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梯度培育体系。做强特色产业、让“千年农遗”在之江大地焕发新生,成为浙江探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
走进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只见清澈的水田间一尾尾田鱼随波畅游,生动展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和谐图景。“去年一亩田产稻谷1000多斤,鲜鱼100多斤,亩收入上万元,靠稻鱼共生的‘金名片’就不愁卖。”望着生机勃勃的农田,龙现村村民眼里满是自豪。
据介绍,丽水市多年来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统筹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农耕智慧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以稻鱼共生为例,2024年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7.01万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9.5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3.4亿元,同比增长11.84%。
千年农业文化遗产伴随着乡村文旅热的兴起,还交融碰撞出新的发展机遇。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当地积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农业物种、生态产品、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多元价值,着力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产业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等新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一系列可游、可看、可体验的综合性生态之旅。例如,龙现村大力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研学项目落地,推出农耕展示馆、侨乡货币馆等20处展馆,促进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年均吸引游客达25万人次。
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在系统挖掘上持续发力,坚持“应保尽保、应挖尽挖”,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潜力评估;在科学保护上筑牢根基,坚持“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健全制度体系,分区实施保护,构建“省级—全国—全球”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梯度培育体系;在创新利用上赋能振兴,大力发展“农遗良品”,推动遗产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浙江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强保障、树品牌 农遗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业界认为,浙江近年来积极推动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制度保障、要素支撑、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以制度保障筑牢保护利用机制。浙江于2023年在国内率先印发省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举措,并先后出台《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规定》《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将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有效固化。此外,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认定、财政扶持、保护评价等工作流程。
二是以要素支撑提升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力度。人才保障方面,组织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业界专家组成农业文化遗产顾问团队,服务全省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挖掘、技术推广和调查研究,还将农业文化遗产人才纳入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在地化培育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本土人才。金融支持方面,浙江创新田鱼养殖专项贷款、“生态品牌贷”等农业文化遗产专项贷款,优化服务流程,为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三是以品牌建设拓展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转化。浙江省近年来持续加强“农遗良品”品牌建设,融合生产环境精准质控、农产品溯源管理等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具有鲜明区域辨识度、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文化遗产精品,如庆元香菇年交易额超26亿元,交易量占全国干菇生产总量的20%以上。积极推动解码农业文化遗产产业文化基因,培育茶叶、蚕桑、食用菌等富含浙江传统文化印记的十大农业经典特色产品,建成百条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同时,浙江依托乡村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体验、运动康养等新业态,形成一批特色小镇、特色文化乡村,持续拓展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转化通道。
此外,浙江还通过出版农业文化遗产科普读物、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走进课堂、博物馆,以及举办农业文化遗产主题的文化节、丰收节等农事节庆和民俗活动,持续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同。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