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智造+零碳园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多名业内专家共话数字智造与零碳园区融合发展前景。
新华财经9月15日电(记者崔师豪)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掀起了全面绿色转型的浪潮。“零碳园区”建设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之一,其政策方向、建设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多名业内专家共话数字智造与零碳园区融合发展前景。
数字技术加速中国制造低碳化转型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学都表示,数智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园区零碳建设的关键措施,建议重点抓好数智技术在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利用数智技术促进园区能源低碳零碳化,包括“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二是利用工业仿真和机器学习促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三是碳管理方面应用数字和智能化技术,降低碳计量成本、提升准确率。
以位于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园区开发了能源智慧管理平台,相当于为节能减排安装了“智慧大脑”。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平台根据园区内企业的生产计划、历史用电数据,以及实时能源需求,智能预测电力负荷,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绿电。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利用清洁能源的占比超90%,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此外,数智技术还可以帮助园区实现碳排放数据准确和高效监管,降低造假几率,为推进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手段。例如,利用碳管理平台可及时提供产品、组织、区域的碳排放数据,对数据做交叉验证,大幅度提升对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管控,并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影响。”吕学都说。他还表示,应鼓励中国企业以数智零碳园区整体性出海作为未来引领全球低碳零碳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传统认知里,轮胎属于能源结构复杂、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近年来,米其林沈阳工厂围绕绿色能源转型,正加速向“零碳工厂”迈进。“我们工厂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具备对车间设备启停、能源消耗的智能化监控与实时报告功能,帮助工厂稳步提高能源绩效。此外,自2021年起我们通过工厂自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绿电采购,已经实现了100%可再生电力供应,预计未来2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延冰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累计培育近500家绿色工业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平均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
政策设计+统筹运营 构建可持续零碳生态
产业的绿色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政策如何配套?园区服务如何保障?园区运营与政府规划如何统筹?以上种种是许多正在转型中的产业园想解决,也正在解决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智宇表示,产业园的绿色转型不仅仅是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包括园区产业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耦合。此外,数智化技术如何赋能深度节能降碳,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产业体系构建,都是现在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探索创新的内容。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策配套、统筹规划和服务保障等,引导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参与零碳园区的申报和建设。沈阳市铁西区委书记、经开区(中德园)党工委书记郭忠孝表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从园区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力求为企业打造成本竞争力强的营商环境。“我们在中德园总体规划的时候设计了5类、60项指标,其中有23项指标与绿色相关,包括综合能耗、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倒逼园区的绿色发展。”
郭忠孝介绍,中德园锚定零碳园区发展方向,源于园区起步时就确定了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规划定位。“中德园聚集了600余家外向型企业,也需要接入大量绿电来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提升产品全球竞争力。”郭忠孝说。
针对零碳园区建设时面临的电力需求难题,软通动力集团高级副总裁刘怡表示,实现“比特”(算力)与“瓦特”(电力)的双向联动,是构建算电一体新生态的核心支撑。一方面,通过算力的智能调度,让园区能源从“被动供应”转向“主动适配”;另一方面,通过电力的绿色保障,让算力从“高耗运行”转向“低碳输出”。在零碳园区场景中,算电协同是破解“绿电消纳难、算力成本高”的关键,虚拟电厂则是算电协同的技术核心。
金融“活水”赋能零碳产业发展
任何宏伟蓝图的实现,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会长、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李鹏表示,提升金融机构对零碳供应链的融资意愿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可通过构建“数据可信→资产可溯→风险可控”链式碳金融生态,破解融资难题。
其具体路径包括: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动态碳账本”实现数据透明可追溯,降低银企间信任成本;推动碳标签质押融资、减排挂钩贷等资产化工具,将低碳信用转化为流通货币;配套政府碳账户体系、优先采购低碳产品等政策激励;建立链主企业担保、园区风险补偿、碳保险兜底的三重风险共担机制,最终实现碳排放成本向碳资产收益转化。
在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方面,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高级产品经理李鹏介绍,2006年兴业银行在国内首推能效融资产品,其机制就是风险损失分担,为具有节能减排效应的绿色低碳项目提供绿色资金支持。其次是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优化完善,升级打造为“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专案”三个层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其特点就是利用兴业银行多元牌照的优势,聚焦减污降碳,通过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募资和绿色引资,运用不同的金融产品工具,从多种市场撬动更多不同类型的资金,来共同服务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期间产生的不同资金需求。”李鹏说。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顾蓓蓓表示,零碳园区作为绿色低碳技术的集中应用场景,正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当前金融领域已涌现出各类绿色金融、碳金融创新产品。“解决金融资本‘看不清’‘不敢投’等问题,加强园区及企业层面的碳数据核算与标准建设,是发展零碳园区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期待各界携手共同推动为金融支持零碳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顾蓓蓓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