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赋能“一件事”改革持续便民利企
从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到教育入学、退休、新生儿出生、企业数据填报,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事项都能让人体会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利。
新华财经杭州9月24日电(记者吕昂)当前,“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推动政务服务创新升级的重要“抓手”,正逐步实现清单化管理和常态化运行。在浙江,从大件运输跨部门联办,到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越来越多“一件事”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持续便民利企。通过构建数据和办事互联互通“一张网”,浙江正推动更多事项“简表单、减材料、优流程”。
大件运输“一件事”助企畅行无忧
今年3月,台州森泰钢结构有限公司从仙居至丽水的钢结构运输申请,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仅用1个工作日即获两地有关部门联合审批,浙江省首件跨市大件运输“一件事”跨部门联办业务由此顺利办结。“这次运输的钢结构设备运距长、时间紧,‘一件事’联办让我们抢出7天黄金时间,保障了设备顺利交付。”该公司负责人说。
大件运输是重型装备、基建材料流通的“生命线”。过去由于涉及部门多、审批链条长,企业常面临运输周期长、成本高的“烦恼”。2025年初,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数据局等部门,通过整合审批流程、强化部门协同、打通数据壁垒,共同推进大件运输“一件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让企业申报材料精简44%,审批时限缩短65%,助力更多运输企业畅行无忧。
据介绍,这次改革将公路超限运输许可、特殊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审批事项融合,通过“一表申请、一次提交、一并审批、一站办结”模式,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联办。承运人只需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即可联合申报上述审批,系统自动分发至交通、市政等部门并联审批,最终同步生成《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特殊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审批行政许可决定书》。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推动大件运输“一件事”改革,以“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改革后整合减少申请表单信息13项,申请材料从原先的16项精简至9项,审批时长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承诺7个工作日办结,其中一、二类大件基本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该举措在助力物流降本增效、护航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悉,今年3月31日起,浙江全省均已上线大件运输“一件事”联办,同时相关部门正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从“整合”向“融合”跃迁,最大限度便民利企。
数据互联“一张网”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从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到教育入学、退休、新生儿出生、企业数据填报,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事项都能让人体会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利。
近年来,浙江坚持将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作为打造数字政府、现代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任务,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举措。
据介绍,围绕33个国家重点“一件事”改革事项,浙江组建了由浙江省数据局牵头、33个“一件事”省级牵头部门组成的总专班,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每个“一件事”由省级单位牵头,按照组建专班、制定方案、建设开发、上线运行、总结提炼、迭代升级6个步骤,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聚焦“一件事”流程中的关键堵点,浙江各部门积极发挥制度变革的牵引性作用,推动流程再造,并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于标准化的“一网通办”事项、表单材料及办件接口,将跨部门办理的多个事项,“搭积木式”组装为流程更优化的“一件事”。
以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为例,由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浙江省数据局双牵头,组建了包括交通、文旅、医保、民政等22个相关部门在内的工作专班,每个部门将自己的事项梳理并串联成“一件事”,同时各部门间建立专项监督协作联动机制。目前,浙江省内已实现264个居民服务事项支持全国一卡通用,覆盖政务服务、待遇领取、就医购药、交通出行等领域,200余项补贴通过社会保障卡直达个人,1300余个文旅场馆凭卡通游,2.5万家医院药店支持异地结算。
更便利的“一件事”背后,是浙江加快构建起数据和办事互联互通的“一张网”。浙江省数据局相关人士介绍,浙江通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一网通办”,破解以往政务服务跑多个“门”、上多张“网”等问题,有效实现各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如今在浙江,除涉密敏感、非政府部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外,所有政务数据必须共享,通过数据打通,在全省层面统一流程标准,推动更多事项“简表单、减材料、优流程”。
提升集成水平 完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
当前,“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已从破题起步转向系统攻坚,但现阶段政务服务持续优化提速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专家认为在“一件事”集成水平、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待突破。
一是多头认证与身份壁垒限制“一件事”集成水平。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当前“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个人与法人事项集成方面存在多头认证问题,即群众或企业法人在办理不同事项时,需反复核验身份信息,重复递交多份材料,涉及多个审批环节和部门。例如身份证、户口本在个人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失业登记、社会保障卡信息变更等事项时需反复提交,无法实现基于身份认证的数据互通。法人主体除营业执照等基本信息外,还需重复提交资质证书、财务报表等专业文件。这既增加了群众企业的办事负担,也造成政府效能损耗。
二是不少地区当前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数字底座,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数据壁垒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健全,政务服务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滞后,智能规则引擎与智能调度能力尚未建立。
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基于数字身份探索路径创新。例如,以个人身份证号码或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锚点,建立统一的身份识别体系,在数字身份支撑下对个人(法人)全生命周期中的事项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拆解。同时,根据事项的办理频率、服务基础性与治理通用性特征,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进行清单式管理,推动事项组合与身份认证强度从需而定,从而实现以实际办事需求为导向的高效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应大力建设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各地需加快构建数据中枢平台,统筹整合分散于各类业务系统、条块分割的政务数据资源,搭建标准统一、接口兼容的平台体系,并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依托,构建具备自主学习、语义理解与决策推理能力的政务智能代理。同时,也要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筑牢安全底线。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