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AI+能源”激活新质生产力澎湃动力
黑龙江以智能化建设深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AI技术与能源转型发展深度融合,在提升经营效率“含金量”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华财经哈尔滨9月25日电(记者梁冬)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能源大省黑龙江紧扣国家战略导向,立足能源产业发展实际,高标准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智能化建设深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AI技术与能源转型发展深度融合,在提升经营效率“含金量”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AI融入新场景 激活生产一线
“0.8米/秒匀速前进,极小误差范围内精准定位,2小时内完成断股地线修复——这台抗寒机器人让今年亚冬会期间的保电任务多了一份‘科技底气’。”国网黑龙江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管波指着刚完成消缺作业的地线修补机器人,语气中满是自豪。
他告诉记者,以往需要4名高空作业人员轮换、耗时6小时的带电作业,如今在AI赋能下实现了“用户零感知、作业零风险”,不仅从源头压降了作业风险、减少了人员高空消缺的劳动强度、极大提高了作业安全系数,还有效节约了经济成本,提升了关键时刻电力保障的可靠性。
这样的“AI+能源”场景,正在黑龙江省多处上演。
在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东荣三矿井下深处,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轨道缓缓移动:360度旋转的“电子眼”每秒捕捉着高清画面,“智能耳”同步采集设备运行的每一丝声响……
“过去我们三班倒巡检,每天要走10多公里,就怕漏掉设备异常情况。”东荣三矿总工程师李莫岩感慨,“现在,机器人‘新工友’24小时值守,不仅实现了现场无人巡检,画面数据还能即时传输,设备状态实时掌握,故障隐患实时排查,真正把风险消灭在萌芽里。”
这名不知疲倦的“哨兵”,只是龙煤集团“AI同事”方阵中的一员。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矿井、智慧矿山建设提速,该集团全力推进“信息+”建设,各类机器人得以在不同场景中大显身手。目前,全集团已有954处机电运输辅助系统实现远程集中控制、无人值守,25台套各式机器人在井下变电所、水泵房等关键区域成功“上岗”。
从电力线路的“智能医生”到矿井深处的“数字哨兵”,AI正重塑黑龙江能源行业的生产逻辑。这些看得见的改变,既是AI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更描绘出传统能源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清晰路径。
信息化筑基 激活发展数据引擎
走进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智慧指挥中心,巨幅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油气“探、采、储、运、销”全链条运行情况一目了然。作为油田的“数据中枢”,这里不仅能实时呈现主要生产经营指标,还能对油气生产和新能源运行进行动态监控,为油田“大调度”运行体系提供高效支撑。
“过去靠经验决策,现在靠数据说话。”大庆油田生产运行部负责人介绍,依托智慧指挥中心,油田各级管理人员可结合生产计划、产量变化、指标完成率等信息,实时研判生产态势,对油气勘探、开发、安全环保、新能源等10大业务开展全天候调控指挥。随着大屏端、电脑端、手机端应用全面上线,生产管理彻底实现从“地下”到“云端”的跨越。
在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第八作业区,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触手可及:产量智能计量替代人工周期性量油,数字化替代率达95.3%;报表从“全程填写”转为“审核补录”,自动生成替代率达86.36%;现场管理从“人找问题”变为“问题找人”,巡检效率大幅提升;泵况智能诊断从“人工月度分析”升级为“问题实时推送”,问题井无处遁形。
龙煤集团鹤岗矿业公司峻发选煤厂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同样是数字赋能的典型案例。经过8个月升级改造,该平台于近期投用,不仅替代了大量人工记录分析工作,还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等多重目标:采购成本降低20%、设备能耗减少31%、煤炭回收率提高5%、运煤装车时间缩短30%。
“数据引擎的活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峻发选煤厂集控中心主任姜世徽说。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龙煤集团建成投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5个,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4项、生产辅助系统集中控制无人值守改造32项,更新各类智能化设备1251台套,全集团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9.5%,智能化已成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大模型破局 数智创新开新篇
当前,大模型已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驱动力。黑龙江能源企业顺势而为,加快布局大模型赛道,持续深化AI技术应用,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让AI赋能更精准、更高效。
不久前,国网牡丹江供电公司客户经理借助供电方案智能生成模块,仅用50分钟就完成了中国联通牡丹江市分公司的用电申请受电方案编制——这标志着国网黑龙江电力供电方案智能生成模块正式投入实战应用。
该模块整合了历史供电方案、编制规则等丰富的语料资源,搭建了专业知识库。通过智能分析客户用电容量、用电类别等参数,可自动生成勘查、计量、电费等业务子方案,方案答复效率提升70%。作为试点单位,国网牡丹江供电公司历时34天完成全省60个典型业务场景适配优化,工单推理使用率达100%,推理一致率达94.24%,工单直通率达70.83%。
“供电方案智能生成模块显著提升了供电方案编制的效率,减少了人工干预。同时,客户能够提前参与方案设计,对最终方案的认可度更高。”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丁利锋说。
大庆油田同样在大模型领域深耕发力。其自主研发的“油博士”大模型,涵盖知识管家、岗位助手、生产能手、科研大师4大场景。目前已上线的岗位助手、知识管家功能,具备勘探开发知识体系定义、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等能力,支持一键式、模块化、零代码编程,为员工提供个人、团队及专业领域的知识问答服务。
“建设‘油博士’大模型,就是要打造油田‘智慧大脑’,让数据成为决策的‘金钥匙’,让生产更高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应用软件室一级工程师朱吉军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储量评价、开发规划报告智能生成等模块研发,推动传统油气产业在数字浪潮中实现“华丽转身”。
“我们将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双向发力’,乘‘数’而上、向‘智’而行,全力开创‘数智大庆油田’新局面,为黑龙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朱吉军说。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