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人工智能赋能低空经济 竞逐万亿新市场

新华财经|2025年10月11日
阅读量: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规模加速突破,2025年国内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业界认为,繁荣的背后,我国低空经济亟需补齐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短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将成为低空产业跃升的重要支撑。

新华财经杭州10月11日电(记者吕昂)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规模加速突破,预计2025年国内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业界认为,繁荣的背后,我国低空经济亟需补齐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短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将成为低空产业跃升的重要支撑。对于当前市场热炒的“低空”概念,产业界、投资界普遍认为需警惕其中“泡沫”,更应从低空产业实际场景应用中来找寻合适标的、去伪存真。

“AI+低空”成为业界焦点

轻翼航空的岚鹰飞机、重隼智能科技的低空全域安防AI自主网捕无人机装备、酷飞打造的全球首款载人近地飞行器……日前于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四届数贸会上,一批技术领先、造型酷炫的飞行器集中亮相,吸引众多采购商及观众的目光。

“低空经济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表示,目前我国低空装备整机企业已达1400家,在研吨级无人机近30款、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近70种,产业规模加速突破,“低空经济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值得关注的是,“AI+低空”成为当下业界热点。如杰能科世在数贸会亮相的国内首个低空安全垂域模型“悟穹”,结合AI深度学习,可实时解析无人机动态数据,预判运动轨迹,日均可识别数十万条飞行数据的所有异常行为,推动低空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智能防御。数贸会期间举行的低空经济“首发首秀”上,圣翔航空垂直智慧起降场、华盛雷达低空3D风瞳雷达、昊舜视讯换电机场、靖安科技无人装备指控引擎等20项新装备、新技术集中发布,展现了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低空经济的创新活力。

“推动低空经济务实发展亟需AI赋能,借助AI实现精细化服务和管理以提高安全性和适应性。”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张聚恩以无人机为例,认为通过AI技术,升级态势感知、目标确认、决策能力,把分析性AI算法和全动态视频数据算法植入,未来将推动无人机从自动向自主决策发展,“‘无AI无智联天空不自由,无AI无具身飞行器不智慧’,在AI驱动下低空经济必将迎来新局面。”

业界认为,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安全,但当前在我国仍面临多个瓶颈。一是技术短板,如eVTOL续航时间普遍不足2小时,氢燃料电池低温性能仍需攻关;二是基础设施较落后,全国通用机场仅400多个,低空通信覆盖率不足60%;三是标准协同不足,各地低空管理平台标准不一,形成“信息孤岛”。“未来五年需聚焦新能源动力系统、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技术。”刘大响表示。

织密“三张网” 构建低空“杭州特色”

数贸会举办地杭州作为全国唯一承担低空“3+1”试点示范任务的城市,近年来在低空经济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杭州全市目前已集聚400余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形成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产业产值突破329亿元,同比增长26.54%。2025年上半年,当地低空飞行量超100万架次,“低空+高铁”“低空+医疗”“低空+配送”等创新应用持续落地,为城市效率提升与民生服务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系列带有“杭州标签”的低空经济新技术、新成果也持续引起业界关注。天目山实验室的“天目山十一号”Vortex-F1,是全球首款融合方程式赛车技术的智能超轻型单人飞行器,大小仅类似快递配送车,5平方米左右空间就能完成起降。沃飞长空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采用全球领先的倾转旋翼技术,可完成垂直起降与固定翼巡航模式的智能切换,无需专用跑道,六座级座舱设计兼顾低空出行、观光、救援等场景,航程可覆盖200公里城市圈。

“低空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安全可控、高效协同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低空‘智联网、基础网、航线网’三位一体体系,是杭州低空经济的特色发展路径。”杭州市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会长、杭实集团董事长钮健表示。

依托“三张网”基础设施优势,杭实集团以30亿元低空基金为纽带,聚焦低空智造、低空视觉、低空物流、低空数据四大领域,累计对接项目超200个,引入沃飞长空、卓翼智能等企业,形成“主机引领+部件协同”的产业格局。“作为国企资本,要有耐心陪跑产业成长。”钮健强调,企业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通过“设施赋能场景、场景反哺产业”的逻辑,持续推动低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万亿生态”跨越。

低空产业投资需在场景中验真伪

当前,“低空经济”成为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热门概念。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数贸会期间,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围绕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估值、产业投资,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泡沫”“虚火”。资本赋能低空经济腾飞,需要通过实际场景应用的发展、验证来去伪存真。

“没有场景分析,没有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低空经济的到来,很难判定未来低空产业会从哪些维度和板块发展起来。”杭州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晨认为,投资低空经济,需要形成场景来进行整体的真伪验证和判断,“我们是在场景中找产业,把场景当作产业验证的平台。”

他举例说,当前频繁出圈的无人机物流运输,其场景中就蕴含着颇具发展前景的细分产业。尤其是在运输中必不可少的无人机部件吊舱,在配送不同的生鲜食品、数码产品、易碎品、贵重物品时需要精准适配,“小小一个吊舱,未来就有可能成为低空经济孕育出的巨大产业。”

在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看来,作为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基金,当前更倾向于投资低空整机厂商项目。“风投业内会讨论投低空产业链还是投整机,但现在核心问题是,如果整机的量起不来,谈何产业链?”他表示,比如固体电池等配套产业,很多需要三到五年才能通过整机厂商产生收益,“目前来看,低空整机厂商能够率先产生一定效益。从我们角度来看,就要挑选最优秀的低空终端产品标的。”

作为低空经济创业者,专注于混动倾转eVTOL领域研发的追梦空天创始人蔡文宽认为,各地低空经济“排位赛”发展突围既要有产业优势、又要有丰富的创新场景,同时还要有政府主导的兼具顶层设计及执行落地的平台,“能够将技术创新等要素整合、快速迭代,同时更好引导、投资产业发展的地区,将率先在低空经济中走向前列。”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