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超长秋雨扰农时 全力以赴护“三秋”
面对连续阴雨给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河南省各地科学调度人力和机械抢收抢晒抢烘,在保证“丰收到手”的同时,指导农户正确选择适宜品种、适宜技术、适宜机械、适量播种,为来年丰收蓄力。
新华财经郑州10月13日电(记者李文哲)本应是秋高气爽的丰收时节,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却阴雨连绵,入秋以来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均达到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一些地方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秋收进度放缓,给秋种带来一定困难。对此,各地科学调度人力和机械抢收抢晒抢烘,在保证“丰收到手”的同时,指导农户正确选择适宜品种、适宜技术、适宜机械、适量播种,为来年丰收蓄力。
多方联动发力抢收抢烘
人停机不停,工人三班倒。走进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的烘干企业车间,机器轰鸣,24小时不间断作业。伊川县聚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程要伟介绍,公司不久前专门租了2台烘干设备,目前全部设备满负荷运转,可满足附近8个乡镇秋粮抢收烘干需要。
河南省气象局数据显示,入秋以来,河南省降水过程频繁、降水异常偏多,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尽管降雨缓解了前期干旱,让玉米、大豆等秋作物灌浆有了水分保障,但也导致局部地区土壤偏湿。
如何降低连阴雨天气对“三秋”的影响?河南各地农业、气象、电力等多部门联动发力,2900个烘干点、超4900台烘干机昼夜作战,抢收、抢晒、抢烘,确保秋作物颗粒归仓。
“关注到烘干企业负荷明显增加,我们就立即组建服务保障小队下乡,为烘干企业现场制定用电方案,当天申请当天通电,并安排专人值守集中烘干点,保障烘干设备24小时连续运行。”国网伊川县供电公司白沙供电所所长田兵兵说。
在平顶山市,国网平顶山供电公司为相关农业经营主体开辟“办电绿色通道”,并组织人员运用无人机巡检、红外测温等先进技术,对涉及秋收的农网线路、烘干设备、配电箱、漏电保护装置等全面“体检”,指导农户在潮湿环境下安全用电。
精准调度农机是抢收关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秋”期间全省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400万台套以上,特别是调集投入履带式玉米收获机7980台,并组建742支农机应急服务队和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一旦田间出现积水,服务队会立即调集排涝机具清沟排水,为机械作业开辟通道。
平时用于洒药施肥的植保无人机也被派上抢收一线。在安阳市安阳县的多块玉米地里,一台台植保无人机搭载着专业的吊装设备往来穿梭,将一袋袋玉米从空中转运到路边的运粮车上。种粮大户樊燕军说:“雨天人工运玉米得俩人扛一袋,深一脚浅一脚的,半天运不了10袋。而无人机单次就能运80多公斤,可帮了大忙。”
畅通流通通道快销快运
“以前卖粮得凌晨排队、怕压级;现在手机预约、机器扦样,1小时办完,卖粮款当天到账。”周口市太康县种粮大户顾帅刚说。
收上来,还要存得住、卖得好。顾帅刚的便捷体验,是河南储销流通体系智慧升级的生动写照。中央储备粮周口直属库政兴库点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手机端提前预约,粮库能精准规划每日收粮计划,单辆售粮车平均等待时间从过去的1天左右缩短至1—3个小时。
为满足秋粮收购需求,河南备足了仓容和资金,河南省粮食和储备局还要求各地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引导粮企、合作社等多元主体通过订单收购、代收代储等方式活跃流通;用好10亿元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争取金融支持,同时对接省外深加工企业拓展市场。
在运输保障方面,驶入河南境内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一块块“跨区机收专用通道”的提示牌格外醒目。河南全省各高速公路收费站均在出入口设置了专用通道,动态增开备用车道、增派疏导人员,部分普通收费公路上也开设了农机绿色通道,确保跨区机收车辆随到随走。
查验环节同样高效。河南省内各收费站优化流程,对持有有效跨区作业证的车辆实行快速验放,最大限度缩短等待时间。“查验速度快,不耽误事,为我们抢农时提供了很大方便。”一位来自山东的农机手称赞道。
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铁路货运交通枢纽,郑州北车站每天都有满载着秋粮、种子、化肥、农用机具等物资的列车集结中转。9月20日至10月8日,郑州北车站已累计发送各类“三秋”重点物资两万余辆,其中秋粮物资5726辆,43万余吨。
“保粮食运输安全就是保民生。我们通过提前掌握运粮列车到达类别、数量、时间和去向等信息,根据运输组织预案,科学编制、下达列车解体与编组作业计划,提高运输效能。”郑州北车站调度车间主任陈景明说。
多种粮种好粮稳产优产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11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9389万亩,占全省秋作物种植面积的79.6%,日收获进度28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6147万亩、花生已收获1570万亩。
“持续降水确实影响了秋粮收获晾晒,并推迟了小麦播种期。但我们已联合气象部门滚动发布预报,动态调整策略,并组织电力部门保障农业用电和器具供应,确保秋种顺利进行。”洛阳市洛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海丁说。
据河南省气象部门预计,10月中旬河南省仍多降水天气,有2次大范围较明显降水过程,时间分别为12日至13日、16日至17日;14日至15日为降水间歇期,19日以后连阴雨过程有望结束。
尽管“天公不作美”,但种粮的信心一直在。新乡市新乡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24.1万亩。该县七里营镇永昌家庭农场负责人马文昌表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场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今年4月又建好了两个烘干塔,虽然秋收玉米水分较大,但发霉情况较少出现。
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在新乡市,八成以上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国网新乡供电公司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电力配套设备选型标准,近三年累计投资1.77亿元,开展590项工程,切实提升供电质量,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带来“多种粮、种好粮”的底气。今年秋播前夕,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印发全省麦播技术、品种布局、病虫害布局等系列针对性技术指导意见,推动深耕整地、镇压保墒等技术落实到户,为农户送上技术“锦囊”,进一步减少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在科学组织秋粮收获晾晒、确保颗粒归仓的基础上,强化责任落实稳面积,强化技术集成提质量,强化整县推进促融合,强化指导服务抓落地,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高标准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切实打牢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