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浙江:盘活数据“富矿”强链兴企

新华财经|2025年10月16日
阅读量:

浙江率先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在全国率先印发AI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指引,为“人工智能+”行动注入数据知识产权新动能。

新华财经杭州10月16日电(记者吕昂)数据知识产权无处不在、价值丰富,然而如何挖掘、权属归谁等难题一度制约行业发展,影响数据潜能释放。作为全国首批数据知识产权改革国家试点,浙江率先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制度,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2.4万张,直接转化运用金额超90亿元,两项数据均占全国总量的七成。近期,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印发AI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指引,为“人工智能+”行动注入数据知识产权新动能。

厘清数据权属 畅通复用渠道

数据知识产权,是数据处理者对依法获取、经过一定规则处理、具有实用价值和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集所享有的权益,核心内涵是“算法规则+数据集”。“假如数据是面粉,数据知识产权就是用各种手法揉捏而成的面胚,乃至各式各样的面包、糕点。”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小云比喻说。

数据挖掘、处理后算谁的?数据权益归属不清晰的问题,正制约数据价值实现。为此,浙江探索颁发数据“身份证”,提出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和个人对依法持有的数据进行创新加工后形成的数据集享有数据知识产权,在全国率先将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写入《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两部法规,明确对数据知识产权开展登记,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的初步凭证。

据悉,自2023年6月开展登记以来,浙江已吸引全国27个省(区、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提交申请5.8万件,发证2.4万张,占全国七成左右,加快成为数据权益保障及创新应用的“优选地”。

为让数据知识产权更好地流通复用,浙江打造“数知通”平台,与上海、深圳等数据交易所共27个交易平台打通,吸引近200家专业数商入驻。企业申请登记时,可勾选运用意向,平台自动推送,数商及时接单,形成“企业下单、平台派单、数商接单”的市场运营生态。平台自去年4月上线以来,推送意向信息7479条,落地运用1792件、金额53.5亿元,达成率约24%。

今年4月,杭州合律曼数据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密钥将电池添加剂健康环保数据等多项具有自主数据知识产权的化工产业数据发送给韩国客商,完成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创汇约103万元。“化工新材料数据知识产权开发及跨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高质量的数据产品对化工企业出口合规至关重要。”该企业负责人周威表示。

如今在浙江嘉兴,通过对切割设备运行状态分析计算形成的智能工艺数据知识产权,帮助全国1万多台数控切割机提高运行效率;温州瓯海一家制造企业研发出包装行业全产业链数据知识产权,打造行业垂直智能体,赋能业界4.6万家包装企业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通与消费全链条降本增效,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浙江希望通过打造数据知识产权生态,推动数据产品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谢小云表示。

拓宽数据变现路径 做优金融生态

走进浙江渔老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车间,数十个养殖池一字排开,通过连接的水处理及监控模块,实时将二氧化碳浓度、溶氧量等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以这些鱼类养殖水体数据知识产权作为增信依据,该公司获得银行5000万元质押融资。“没想到原先为了养好鱼采集的数据,如今形成知识产权,带来了‘数据红利’。”企业负责人翁旭东说。

为丰富数据知识产权变现方式,浙江先后创新交易、许可、增信融资、资产入表、作价出资(入股)、保险、证券化、信托、联盟共享、跨境交易等10种转化方式,累计实现直接转化金额93.23亿元,约占全国的七成。例如,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会同浙江金融监管局推出“数据知识产权贷”金融产品,231家企业获得增信融资84.9亿元,单笔最大金额2亿元。

浙江还探索通过数据知识产权未来收益证券化来获得融资。今年7月,全国首单纯数据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在杭州市余杭区启动,10家科技企业的数据资产计划“打包”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预计发行金额1亿元。

据悉,浙江正谋划对企业知识产权包括数据知识产权整体画像评价,推广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内部评估+银企协商”,让“知识价值”向“融资资信”的转化更灵活、更贴合企业实际。“浙江将深化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支持‘数据资产入表+数据知识产权贷+保险’等新模式,进一步优化数据知识产权金融生态。”浙江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叶慧霖表示。

布局AI产业 丰富语料数据供给及场景应用

AI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计算等领域科技成果频频“出圈”,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创企业不断涌现……今年以来,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已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达两位数,为浙江开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燃料”。为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今年9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指引(2025)》,通过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破解AI高质量语料数据供给不足、应用场景不丰富等难题。目前浙江省已登记的2.4万件数据知识产权,覆盖9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的87个,其中高质量AI数据集超1000件,有效构建多领域大模型训练“合规粮仓”。

据悉,该指引对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适用范围、数据特性、算法规则、材料规范与审核流程等作了详细说明,率先将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形成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创新加工处理的数据集纳入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范围,进一步激励人工智能领域算法、规则等技术创新。同时,积极回应人工智能企业在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数据类型的创新需求,将结构化数据拓展为全类型多模态数据。

不久前,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为其“单磁铁组装在线检测缺陷识别算法训练数据”登记并获得证书。企业由此与交通银行包头分行签订质押融资协议,并在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完成融资增信备案,获得1亿元银行授信。这成为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跨省融资增信服务案例,探索出“跨省登记、浙江赋能、全国共享”的AI数据运用新范式。

谢小云表示,为发挥数据知识产权场景化优势,浙江正加快培育一批AI数据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我们将做好‘数据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文章,在语料供给、算法创新、场景拓展等方面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谢小云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