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湖南深入开展智赋万企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华财经|2025年10月27日
阅读量:

近年来湖南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各试点城市在分类施策、遴选服务商和以链主带动转型等方面取得创新实践成果。

新华财经长沙10月27日电(记者常竣斐)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近年来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至2025年,长沙、株洲、娄底、湘潭和衡阳共5个城市先后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随着试点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各市在分类施策、遴选服务商和以链主带动转型等方面取得创新实践成果,在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创新经验:从诊断到执行的湖南特色数字化转型思路

湘潭、娄底和长沙等试点城市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一套有特色、有实效的转型方法,形成了多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

湘潭市为了做好试点准备,专门组建一支“工业医生”专家团队,深入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智能制造装备、电机电控电传动四大细分行业的908家企业开展“数字化体检”。摸底发现,41%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零基础”,仅33.7%的企业有明确数字化转型意向,这为分类施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娄底市2024年入选试点后,采用了“赛马机制”动态遴选数字化服务商。娄底市工信局中小企业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其核心经验是将首批130家试点企业作为“裁判员”,数字化服务商作为“运动员”,以实效论英雄,择优选出签约项目多、改造效果好、产品优的服务商作为后续重点合作对象,提供更多支持;未签约的服务商则被淘汰。此举通过市场竞争,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与性价比。在“AI+工业”的创新领域,该市还针对电子陶瓷行业人工质检痛点,探索建立电子陶瓷AI质检通用平台。

长沙作为湖南省最早入选试点的城市,总结出了一套从企业遴选到改造验收的“七步走”实施路径。长沙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工程机械行业,长沙着力推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链主企业开放平台与资源,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链主企业将其供应链管理、采购等环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与平台提供给链上企业,例如三一集团依托“根云平台”实现了与700多家供应商、超百台设备的互联互通;中联重科旗下中科云谷打造的智能化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助力下游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入选了工信部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试点完成后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人均产出,整体产能在不新增一线员工的情况下提高30%至40%。”恒修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朝晖说。恒修堂药业有限公司是长沙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改造实施企业,针对中药饮片炮制经验难标准化与难传承,饮片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公司与数字化服务商共创了中药饮片模块化组合型数字化管理新模式,打造出一套深度匹配法规与实际生产需求的MES(生产管理)、LIMS(质量检测管理)系统。

存在问题: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与技术使用程度低

尽管湖南省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企业内生动力和技术使用程度两个方面。

企业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多地市工信部门反馈,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背后主要原因是企业担心转型成本高、见效慢不愿投入,同时也缺乏数字化转型人才。湘潭市工信局调研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期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在投入方面又较为保守,约七成企业的预算在20万元以内。而且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人才难寻,娄底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建斌表示:“在两年试点期内,我市560家中小企业将完成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数字化人才来承接和管理企业的数字化系统或软件,才能确保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技术使用是否深入也会制约转型效果。一方面,数字化产品“不好用、不适用”。服务商质量参差不齐,改造项目流于表面,实施质量低,部分产品及解决方案“模板化”“公式化”严重,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湘潭市工信局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系统使用程度不足的问题。80%的企业虽部署了ERP(企业资源规划)、OA(办公自动化)等基础系统,但大多只“记账管流程”;30%的规上企业引入了MES、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生产管理系统,但设备联网率不足30%,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

未来发展:加快构筑生态解决技术与人才问题

受访者建议,基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和现存问题,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转型生态、解决技术使用问题、培育更多人才,推动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

构建协同共生的数字化转型生态是基础工程。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公示3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湖南等省份已经有多个城市入选,各省可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在省级层面加强协同,推广相关经验,通过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培育起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具体实施上,可建立三级服务体系:省级层面成立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标准制定和重大课题研究,借鉴湘潭“工业医生”模式,在全省推广“数字化体检”机制,为特定领域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诊断服务;市级层面设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县区层面建立数字化服务工作站,打造供应商对接平台和企业咨询中心。同时,还应强化产业链协同转型,支持链主企业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串珠成链”。

在技术使用方面,要突破具有共性的转型技术瓶颈,尤其要深化AI技术的应用。针对中小企业“不会转”难题,应加强技术适配优化,推广长沙“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产品理念,鼓励服务商开发模块化、可配置的数字化工具包,打造数字化转型“超市”。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推动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能停留在大模型本地部署、构建知识库等浅层方法上,要深入洞察生产制造中使用人工智能降本增效的各种可能性。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省级层面应统筹规划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可借鉴长沙市“分类分级”开展培训的经验,针对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和一线员工分别设计培训课程,提升培训针对性。借助高校、服务商的资源,推动联合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开展,在人才引进政策中给出更多激励。(完)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