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兰州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塑造发展新动能

新华财经|2025年10月28日
阅读量:

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显著提升,已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新华财经兰州10月28日电(记者张新新)作为国务院批复的西北首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立足区位优势,紧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持续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千亿级西部化工新城、全国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及西北循环经济发展高地。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显著提升,已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聚链成群 构建产业新格局

走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科技感扑面而来。这座西北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集群已成为“数字甘肃”的核心载体:一期项目建成12万平方米,提供5144个机架,PUE(能源利用效率)低至1.3以下;二期在建项目将新增10116个机架;三期规划用地582亩,计划建设约25万—30万个机架。这里不仅是甘肃政务云核心节点,更吸引了中科曙光“硅立方”先进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

“我们正打造‘计算+存储+应用’一体化的数据产业链。”园区负责人介绍,依托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园区互联网总带宽达11.2T(其中国际专线2.2T),为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兰州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缩影。新区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不断塑造新动能、抢占新赛道、构筑新优势。

紧抓兰州石化大乙烯项目带来的上游资源机遇,兰州新区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内,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等高端项目密集落地,形成从基础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超百家,成为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新能源材料方面, 海亮集团投资89亿元建设的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加紧推进,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超百亿元;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已开工。宝武碳业、金川集团等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不断完善。

老字号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区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推动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升级。同时,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突破层析填料技术,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新加坡等市场。

兰州泰基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提速,“医用重离子产业高地”雏形渐显。该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离子医疗装备生产基地,全面运营后预计年产值超30亿元。

创新赋能 培育发展新引擎

在甘肃博睿交通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传统钢桥梁制造的焊花飞溅场景被机器人精准焊接、AGV小车自动运输取代。这条西北首条5G智能生产线集成数字孪生、AR/VR等新技术,使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一次焊接合格率提升至98.6%。

“我们生产的波形腹板钢箱梁市场占有率已是全国第一。”企业负责人李延盛表示,公司累计签订合同额达35亿元。这家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新发展。

创新已成为驱动兰州新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番,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幅超15%,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高速增长……强劲势头的背后是兰州新区三大系统性举措:

筑巢引凤,搭建高能级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实用型技术中心。依托同位素实验室、兰石研究院等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创新性科技攻关,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兰石集团携手高校共建氢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其研发的45MPa离子液氢气压缩机荣膺“创客中国”全国百强。

育苗成林,培育创新主体梯队:兰州新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成立仅三年的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已组建160余人的研发团队(科技人员占比35%),展现出强劲创新活力。

贯通经脉,畅通成果转化通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创新推行“技术经理人”制度,有效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兰州睿尔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稀土转光材料可将紫外线高效转化为植物所需的红橙光或蓝紫光,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10%—20%。该产品短期内已成功导入多家农膜龙头企业,下游设施农业应用面积突破15万亩。

生态优化 打造服务新高地

走进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总投资20亿元的电动车厂轮廓已现。该厂投产后将实现年产两轮、三轮电动车各100万辆,年产值超40亿元,填补西北高端电动车制造空白。

“兰州新区具备完备的产业链,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1个月,新区还成立专班全程帮办施工手续、迁移管线。”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余江说。

这得益于新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新区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企业开办“分钟制”、工程项目审批“单一窗口”等举措,政务服务效率大幅跃升。兰州新区市场主体数量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兰州新区的产业布局绝非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基于产业链需求的系统规划与生态营造。

例如,大数据产业园不仅建设了数据中心机房、研发办公楼、动力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硬件设施,还同步建立了甘肃省数据标注基地、兰州新区可信数据空间、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创新场景实验室、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实验室等专业平台,形成功能完备、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

兰州新区还创新“政银企”合作模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标准地”出让;建设人才公寓,完善生活配套。这些举措显著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既扶强“参天大树”,也呵护“创新幼苗”。兰州新区通过设立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孵化载体、提供导师服务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余家,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