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城市治理转型

新华财经|2025年11月20日
阅读量:

从逻辑重塑到运行优化,再到基础保障,数据正全方位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迈进,为构建现代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孙广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正成为城市治理变革的核心引擎,也推动治理模式从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判断的“经验驱动”向基于实时感知、科学分析和智能预测的“数据驱动”转型。

数据作为数字孪生城市与智慧城市大脑的“核心饲料”,通过全景式洞察、动态化响应和系统化优化,重塑了城市治理的逻辑、效能与基础。多位专家从数据重塑治理逻辑、优化城市运行、夯实基础支撑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数据在推动城市治理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从模糊感知到精准洞察

数据驱动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治理的认知与决策逻辑。传统治理依赖管理者的个人经验、零散反馈和有限报表,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往往是局部的、滞后的;而数据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摄像头、移动信令等多源渠道,实时采集城市“生命体征”,使治理对象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计算、可量化的实体,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科学决策”的跨越。

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规划咨询部总工程师董正浩认为,数据通过实时汇聚与深度分析,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替代了传统经验决策。例如在北京西城区、山东济宁等地构建的城市大脑,汇聚多源异构数据,利用大数据与AI算法,对交通流量、公共安全、城市应急等进行动态监测与智能预测,实现“一网统管”,极大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光辉认为,数据的引入本质上改变了治理的底层逻辑,使决策从基于直觉转向基于证据、模型和可验证的因果链条。数据让城市运行状态可被“量化”,通过传感器网络、视频识别、IoT设备等多源数据,城市状态被细粒度实时捕获。同时,数据让治理变得“可预测”,算法模型可以利用历史与实时数据识别趋势和异常,从而提前预判拥堵、能源需求高峰等风险,使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

数据治理逻辑的重塑为城市运行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精准洞察城市运行状态的基础上,数据进一步赋能具体领域,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升级,实现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

在数据驱动下,城市治理通过预测预警、动态调控和资源优化,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转变。数据要素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分配不均等复杂城市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思路,构建“监测-预警-响应”闭环,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强调,数据的有效应用可以增强城市韧性能力,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利用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分析,可以预测城市风险的爆发点,如通过分析人流量、车流量和突发事件数据预测大型活动中的踩踏风险;通过传感器监测桥梁、管网的应力、腐蚀等数据指导预防性维护。同时,数据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例如,根据实时车流数据动态调整红绿灯配时,优化交通信号灯“绿波带”;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数据,科学规划学校、医院、养老院的位置和规模。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可嘉举例说明了数据在解决城市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在交通领域,北京通州区在90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路口实现联网联控,信号灯全区域实现交通最优调控,提高车速15%。在环境治理中,衢州以“环境眼+环境码”融合卫星遥感与物联监测数据,精准溯源污染源,推动水质显著提升。在资源分配方面,成都分级诊疗智慧体系整合各级医疗机构资源,上级医院为下级医院主动预留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利用。

数据在优化城市运行的同时,也催生了治理模式创新与产业升级。董正浩提到,中国联通在青岛落地的“智慧低空”平台已服务多个政府部门,累计飞行万余架次,成为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新范式。然而,这些创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基础支撑,这就对数据质量提升和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数据孤岛到协同共享

高质量的数据是智慧城市应用效果的基础,而数据孤岛、质量参差和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数据驱动治理的主要瓶颈。提升数据质量与可用性、破解数据孤岛、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需要从技术、制度、生态等多维度构建系统化治理体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提出,提升数据质量需要推进标准化建设、全流程治理、动态更新机制和评估反馈。要统一数据格式、接口与交换协议,消除部门间技术壁垒;从采集、清洗、存储到应用,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更新;构建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形成“评估-优化-再评估”的闭环管理。破解数据孤岛需要从技术、管理、制度三方面突破,搭建统一数据平台,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数据产权、流通与交易规则。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底线。贺可嘉强调,需构建“法规筑基、技术护航、机制闭环、全程管控”的全链条防护体系。法规层面要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遵循,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技术层面要筑牢数据存储与传输安全防线,部署智能防护系统;机制上要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流程,通过常态化安全审计、应急演练与违规惩戒机制,形成“技术防、制度管、人员守”的立体防护网络。

通过以上措施,数据基础支撑体系将有效破解孤岛、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使数据驱动治理在数字化道路上行稳致远。从逻辑重塑到运行优化,再到基础保障,数据正全方位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迈进,为构建现代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