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重塑我国能源体系
从资源勘探、原材料价格预测、工程建造、设备运维与故障诊断到电力交易……当前人工智能正与能源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重塑我国能源体系。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安娜)站在数字指挥中心大屏前,施工现场各区域作业情况,各单位入场人员信息,道路、管网、电力、厂房状态等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指尖轻触屏幕选项,即可获知施工现场状况,实现远程指挥……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招远核电基地看到的一幕,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资源勘探、原材料价格预测、工程建造、设备运维与故障诊断到电力交易……当前人工智能正与能源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重塑我国能源体系。
“人工智能+”重塑能源企业运营模式
在山东滨州,一座新型独立储能电站正在通过AI技术以及对气象与市场数据的深度融合分析,判断各个时间段的电价走势,并自动执行“低价充电、高价放电”的交易策略。
“目前这个站的峰谷价差预测准确率达95%。”远景山东滨州智慧储能电站站长翟文荣表示,这座电站由远景科技集团投建,其运营核心是由“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和“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共同驱动的AI储能,在双模型驱动的交易智能体管理下,每度电收益稳定超过0.45元。
储能是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关企业也面临成本压力和收益模式尚不清晰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智能算法,储能系统可以实现更精细化的充放电管理和健康状态预测,不仅可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和寿命,还能在电力市场交易中帮助企业优化策略、提高回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说,人工智能的聚合与调度能力,也将推动储能从单一设备走向系统性资源;特别是在虚拟电厂、智慧园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人工智能+储能”有望成为核心支撑力量。
从储能这一节点向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看,一些企业也在探索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特斯”)既是光伏组件制造商,也是太阳能和储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阿特斯新材料事业部焊带业务中,金属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传统采购方式依赖人工经验,缺乏数据支撑,风险难控。公司正探索构建“数据集成+AI分析+执行反馈”的智慧决策系统,用以预测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助力降本增效。
在新能源企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传统能源领域的人工智能革命也在持续推进。
以油气行业为例,2025年,中国石油将“数智石油”确立为第五大战略举措,统筹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建成应用,构建起智慧能源与化工产业数字生态。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Idrilling应龙”科学钻井系统于2025年6月正式发布,可实现钻井全流程智能协同、自主优化,让难以预测的地下复杂情况变得可计算,让钻井效率变得可预见。
中国海油则于2024年10月发布了“海能”(HI-ENERGY)人工智能模型,围绕智能油气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智能贸销、智能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智能供应链、智能管理、智能办公等8大类100多个业务场景模型,聚力实现小模型和大模型兼备、专业场景和通用场景兼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全覆盖,支持公司上中下游业务开展。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已展现出解决诸多现实场景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在推动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AI+能源’已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南方电网首席人工智能官李鹏说。
智能化能源服务正深入城市肌理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在能源消费侧,智能化能源服务正深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2025年10月由国家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人工智能+”成为与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
作为此次论坛主场地的苏州市,也在依托能源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记者从苏州市政府了解到,截至2025年6月份,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约56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约73万辆,占比12.8%。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迅猛增长,充电网络日益成为能源网和交通网的核心枢纽。
为便利居民出行,苏州市能源集团搭建苏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一体化监测服务平台,涵盖监测服务、政策服务、产业服务三个方面。截至2025年10月30日,平台已完成对接运营商61家,上线充电站1617座、充电终端16734个,充电总额定功率106.36万千瓦。
燃气服务水平事关民生保障质量。为解决传统热线客服系统响应效率不均衡、用户等待时间较长、知识共享不及时等问题,苏州市能源集团还推出了燃气智能热线客服系统,依托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融合先进机器学习算法、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与精准自然语言分析技术,以“智能客服小燃”作为核心交互载体,重塑用户服务体验。
苏州的“人工智能+”能源行动不止于此。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上,《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提出着力在能源生产、储运、调控、消费、安全等五大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形成“N”项成果拓展,构建全场景创新矩阵。“苏州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的‘最优解’。”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表示。
事实上,不只是苏州,伴随着能源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理念的普及,智能化能源服务正悄然改变着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湖北,“鄂营e知”AI助手深度融合国网光明大模型,为电力客户和各级营销人员带来“秒级响应、精准应答”的办电体验。
在城市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方面,AI同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西气东输管网为例,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不断深化“数智管网”建设,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立体防护体系。其中,光纤预警系统通过优化算法,报警准确率提升至93.8%。
我国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发展仍在路上
“总的来看,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相比于能源行业的高安全性与强专业性,以及对决策容错率和知识体系完备性的严苛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仍存在技术可靠性不足、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电算供需逆向分布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
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介绍,当前,国内能源企业已发布多个企业专用大模型,头部企业依托其数据和场景优势,已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并实现应用落地。然而,相关应用“各自为战”的开发现状也导致行业资源冗余,出现系统壁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了能源领域人工智能长远发展。
“数据难共用”一直是困扰能源企业推进“人工智能+”的顽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认为,要破解这一顽疾,关键在于建立全局性认知体系和统一数据标准。
记者注意到,针对“人工智能+”能源领域存在的问题,政策正从多角度发力推动解决。
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施意见还围绕八大应用场景、关键技术供给作出系统部署,要求聚焦能源领域数据孤岛化、算力碎片化、算法黑盒化、算力高耗能等技术瓶颈,推动开展适用能源领域的数据、算力、算法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系统谋划了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能源发展管理体系、推动能源领域应用场景深度赋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胡明说。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数字经济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全空间无人体系、生物技术领域、清洁能源领域、海洋开发领域,打造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专家认为,这为“人工智能+”能源加快发展进一步注入动力。
“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丰富、潜力巨大,推进‘人工智能+’能源行动势在必行。”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