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智库报告 > 正文

【智库读中国】汪鸣:发挥国家物流枢纽作用 推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

新华财经|2023年01月09日
阅读量:

中国经济信息社“多想”学习会栏目独家对话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运输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帮助读者把握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建设内涵。

新华财经北京1月9日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天津、大同、鄂尔多斯等25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2022年度建设名单。至此,国家物流枢纽已达到95个,覆盖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动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骨干多式联运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同时,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新形态,建设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如何理解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内涵?下一步物流枢纽建设的发力点在哪?如何抓住枢纽经济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信息社“多想”学习会栏目(以下简称“多想”)独家对话交通物流领域知名专家,帮助读者更全面理解大变局、把握新格局。

本期对话嘉宾:汪鸣

「嘉宾简介:汪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运输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主持完成了涉及交通、物流、现代流通体系、枢纽经济、产业融合等大量国家重要战略、规划、政策研究项目。」


“多想”: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来自天津、大同、鄂尔多斯等城市的25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2022年建设名单。截至目前,我国已公布4批95个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着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这些枢纽的建设情况如何?

汪鸣: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发展过程,体现出鲜明的资源整合特征和网络运行导向,四批次95个枢纽的建设,既在单个节点上形成了更优的物流要素规模结构和服务功能,也在全局上促进了国家现代物流网络运行体系的塑造,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改善了我国物流布局结构,全面夯实物流组织化基础。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解决物流要素分散、功能结构松散和服务运行缺乏组织化等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和南北方各地在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枢纽入选城市均将服务周边区域的顶层物流要素纳入聚集和整合范畴,在形成一批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促进了枢纽承载城市物流运作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优化和密切了城市物流体系内、外两个层面的运行关系,既提高了土地、设施能力等要素的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对物流规模经济潜能的有效发掘,也为全国物流网络运行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推进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和高效服务组织的重要载体。

二是搭建了强大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升服务功能和质量。物流要素的集中组织和平台化运作,是健全物流服务功能、优化服务质量的基础。各地入选的国家物流枢纽均积极推动物流要素集聚,构建了集干、支、仓、配物流网络服务和应急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等专业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促进各类服务一体化衔接,极大丰富了物流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了物流服务质量。以应急物流为例,在各地应对疫情、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供应过程中,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对仓、运等要素资源的平台化掌控,利用干、支、配网络的服务组织中枢条件,在物资储备、调运、配送等应急服务中,发挥了承接政府应急需要、对接物流市场资源的关键平台作用,成为各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中坚力量。

三是塑造了我国现代物流网络主骨架,极大地促进降本增效发展。“通道+枢纽+网络”是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的显著特征,也是依托枢纽引领现代物流体系重塑的抓手和体现。各地在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通过现代物流网络运行体系构建,塑造并形成了覆盖我国国土空间的现代物流主骨架。一方面,当前纳入建设名单的95个国家物流枢纽,遍布东、中、西、东北等不同区域,通过搭建枢纽联盟和促进枢纽运营主体间密切业务联系,培育了大量的铁路、水运等枢纽间大容量、低成本、稳定运行的通道化、低成本物流服务产品,高效率物流发展局面加快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枢纽的“干支仓配”服务平台,依托枢纽构建起了广泛联系周边区域的集散辐射网络,与物流主通道协同运行,物流服务网络的覆盖功能显著增强,促进了所在区域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基于国家物流枢纽营造的网络化运行体系,促进了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有效推进我国结构性物流降本增效发展。

“多想”:随着“现代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枢纽型物流资源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理解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内涵?

汪鸣: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促进产业链组织环节有效集成,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国家物流枢纽作为物流顶层储、运环节集成载体,对促进产业一体化服务组织、供应链环节集成组织,对支持现代产业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组织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对“大循环”“双循环”产业链组织提升,对跨区域经济布局和生产力空间优化,均具有重要的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是培育供应链组织平台,扩大产业组织范围,提高产业价值发掘能力。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看,国家物流枢纽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经济产业运行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发挥好国家物流枢纽集聚通道网络资源的优势,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深化枢纽网络集成组织对分散供应链的集并和规模降成本作用,创造各类产业的网络化物流服务需求,引导扩大辐射、提升规模。另一方面,在集聚物流基本储、运等服务需求基础上,围绕产业链全链条组织需要,顺势引导拓展商贸、金融、信息、结算等功能,加快产业与物流体系高度融合,形成供应链综合服务环境,支持产业链融合、价值链提升。

二是营造通道网络,创造产业布局环境,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国家物流枢纽作为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塑造跨区域通道运行环境和网络条件,以及在节点上优化物流成本效率环境等手段,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发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东、中、西、东北等全域经济产业发展将更为平衡、运行关系将更为紧密,通道化的网络物流服务,必将促进国内大循环的良好运行。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已经充分考虑了中西部地区等增量经济培育的潜在需要,而侧重补齐网络短板,加大了中西部布局的力度。在布局基础上,需要加快补齐中西部、东北等地国家物流枢纽能力短板,着力构建东西更均衡的通道运行网络,促进国内国际通道的一体化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支持落后地区营造良好的产业布局条件,切实引导我国经济空间布局优化。

“多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对照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后一段时期物流枢纽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汪鸣:国家物流枢纽只有成网运行,才能真正发挥降本增效与服务产业提升的作用。今后一段时期,一方面,将按照规划确定的时间节奏,引导各地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基本条件,优化枢纽建设方案,将更多的枢纽,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枢纽,有序纳入建设名单,促进国家层面上物流枢纽网络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将围绕切实发挥枢纽功能实效,在成网运行、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侧重、有指向地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优化建设和合理发展。

一是在运行层面,加快培育枢纽间高质量的通道化业务,有效缩短组网过程。做好国家物流枢纽各类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的同时,重点围绕国家“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方向,发挥好枢纽承载城市政府引导、枢纽运营企业主导的协同作用,加快创新培育国家物流枢纽间的铁路、水运、航空等大通道业务,并与枢纽对区域辐射的集散网络业务形成一体化互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尽快让单点枢纽“动起来”“活起来”“串起来”,发挥全局性作用。需要看到,枢纽间的通道化业务是市场运行的结果,对于不少枢纽,特别是落后地区枢纽,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破解需求不足、供给僵化的困局,率先科学优化通道服务供给,实现需求同步培育和供需适配发展。

二是在发展维度,加快培育枢纽经济示范区,切实发挥枢纽支持经济发展实效。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规划以及“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现代流通体系有关规划,均提出了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任务要求,下一步,将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加快推进此项工作。通过统筹国家物流枢纽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功能区规划,强化各地枢纽网络构建与产业辐射扩张的共振效应,推进各地区依托枢纽提升存量产业质量、吸引增量产业布局,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多想”:对地方来说,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是一张高含金量的城市名片,也是打造枢纽产业、发展枢纽经济的战略机遇。地方该如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枢纽产业?

汪鸣:枢纽经济是以供应链的公共化集成为组织特色,以形成物流网络辐射成本效率优势为关键路径,以物流与产业融合形成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等业态创新为模式特征,高度契合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发展阶段需要的一种经济发展范式。地方在培育发展枢纽经济中,应该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动力主方向,突出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强化产业生态构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枢纽产业。

一是主动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枢纽产业。各地推进枢纽经济发展,不能脱离本地区特色化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前提,不能孤立地去谋划。确立枢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本质是找到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特色路径,关键是在本地区区位特征、通道条件、资源禀赋、市场规模、产业基础等条件下,明确依托枢纽可以实现发展比较优势和规模增长的产业发展方向。各地应积极聚集具有比较优势的枢纽经济要素,按照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的需要,加快国内国际通道互联互通,培育发展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门户枢纽经济、服务国内经济循环的平台枢纽经济,努力将所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服务强大内需市场的现代制造中心、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的战略支点,形成通道经济、门户经济、平台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未来我国经济循环的基本结构,也明确了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内需动力等,是各地发现市场空间、发掘发展优势、寻求增长动力、落实发展方向的根本依据,各地应跳出传统枢纽视角,结合本地区特色,围绕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性谋划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枢纽经济引领的经济发展路径创新,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供需双侧,构建产业生态。在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单纯的枢纽设施建设,很难自然带来产业布局动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构建物流枢纽服务与产业组织需求高度适配的经济产业发展新生态,才能真正在产业运行的成本效率方面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各地应积极统筹国家物流枢纽和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物流要素与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按照供应链集成组织的服务创新需要,设计和健全国家物流枢纽服务体系,营造枢纽物流网络和产业组织网络协同扩张的适配生态,推进物流功能与各类工、贸业融合的业态模式创新,精准培育和提升枢纽产业竞争力。

本期专访登载于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智库读中国专刊第49期。

#智库读中国# |“多想”学习会

监制:曹杰

编辑:刘梦瑶

一读:米敬雯

视觉:刘冰

审签:金雷、张长安


《经济分析报告》是新华社经济智库核心品牌,提供中央政策权威解读、宏观和行业经济分析、地方案例以及国际经验借鉴等。全年约50期,以文本形式寄送。

订阅电话:010-63073993

电子邮箱:zhanlvezixun@xinhua.org



编辑:刘梦瑶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