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基层党建 > 正文

安徽淮北:“退休法官工作室”有力彰显司法温度

新华财经|2023年09月15日
阅读量:

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推进诉源治理为目标,创设退休法官工作室,聘任身体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为民情怀浓的退休法官进驻基层一线。

新华财经合肥9月15日电(孙远)2021年以来,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推进诉源治理为目标,创设退休法官工作室,聘任身体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为民情怀浓的退休法官进驻基层一线,在矛盾化解、诉源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行家里手”作用,成为安徽法院系统党建引领诉源治理工作品牌。2022年,在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淮北市中院“创设退休法官工作室开辟基层治理新模式”获评优秀案例。

拓展司法服务  创设退休法官工作室

针对部分基层地区仍然面临着法律咨询和服务的困难,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梳理全市退休法官名单,通过主动“推”、组织“选”、大家“议”等方式,从全市法院中挑选首批17名身体好、业务强、有情怀的退休法官派驻至各退休法官工作室站点,确保各站点的退休法官充分发挥自身余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淮北中院制定《淮北法院“退休法官工作室”工作制度》,为“退休法官工作室”统一授牌,集中挂牌,依托所辖村(社区)活动场所,在全市一县三区挂牌成立17个退休法官工作室(10个设置在城市社区,7个设置在农村),这17名退休法官根据工作便利和需求选择相应工作室,采用“一人工作室”“两人工作室”“一人多工作室”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两人工作室”采用两人同时岗和AB岗形式,“一人多工作室”通常是在现居住地社区和老家所在地村委会设立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相对固定1-2名退休法官,公布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免费提供法律服务,这既符合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的习惯,更能提升化解效率。

展现为民情怀  提供全流程服务

目前,17个退休法官工作室文化墙上都张贴着进驻退休法官的电话号码,群众通过打电话就能随时随地进行法律咨询,同时工作室还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群众来电咨询的电话内容、调解过程和结果均记录在案并定期回访、反馈,实现交流、调解、化解、进展跟踪、结果反馈等全流程留痕。

图为濉溪县法院退休法官在进行调解

千年临涣古镇沿袭“棒棒茶”600余年的历史,茶馆“说事”传统一直得以保留。淮北法院进一步深挖临涣茶馆的底蕴文化及调解民间纠纷的特殊社会功能,总结“一碗茶七步调解法”,将其融入退休法官工作室,进一步丰富工作室的文化内涵,退休法官在调解工作中讲法和说理并重,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还注重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动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地达成协议,加深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发挥“专家型”职能作用  工作室成效显现

退休法官工作室坚持“预防在前、调解在早、处理在小”工作思路,将各类重点矛盾分析研判,重点围绕婚姻家庭、民间借贷、拆迁安置等内容开展法治宣传62场次,受众群众1万余人次。采取“自收(群众上门、电话受理的问题)+指派(县区法院交办的诉前调案件、村社区需要退休法官介入的纠纷)”的工作方法,积极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参与执行工作,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途径,深入了解生效裁判执行情况,引导当事人在“执行前”自动履行。同时,结合案件事实和客观实际情况,协助基层组织化解信访案件,助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截至目前,退休法官工作室共接收问题、案件1295件,调解成功750余件,调解成功率57.9%,退休法官主动担当法律顾问8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50余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2023年1-6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1625件,同比减少478件,下降了2.16个百分点。

图为烈山区法院退休法官在接受法律咨询

下一步,淮北法院将进一步加大退休法官工作室建设力度,不断壮大队伍力量,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覆盖范围,同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1+1>2”的聚合效应,着力将退休法官工作室打造成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