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发布红色文化地图搭建思政教育新载体
近日,天津科技大学正式发布“红色文化地图”,以沉浸式体验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全校的红色教育矩阵,引导师生在探索中感悟校史底蕴、在传承中凝聚精神力量。
近日,天津科技大学正式发布“红色文化地图”,同步启动“寻红迹·遇科大”系列主题活动。这份串联学校两校区核心文化地标的“红色指南”,以沉浸式体验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全校的红色教育矩阵,引导师生在探索中感悟校史底蕴、在传承中凝聚精神力量。
作为学校深化红色教育的核心载体,天津科技大学“红色文化地图”历经多轮梳理打磨,将学校20余处核心文化地标精准标注、系统串联。从承载办学记忆的校史馆、镌刻英烈精神的朱颖烈士铜像,到彰显科创实力的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每一处地标均附有详实的校史故事与红色内涵解读,让分散的红色资源形成“可观、可感、可听、可学”的教育整体。师生可通过学校官网或扫描二维码下载电子版地图。
“地图打破了红色地标‘点状分布’的局限,将抽象的校史脉络转化为具象的教育路径,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日常。”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盛涛表示,这份“活教材”为常态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抓手。
以红色文化地图为纽带,两大特色活动推动红色教育从“静态感知”向“动态参与”深度转型。在“我与科大首合影”打卡活动中,2025级新生循着地图足迹,在心仪地标前定格与校园的初遇瞬间。“站在隆言泉像前读着地图里的治学故事,突然读懂了‘尚德尚学’背后的重量。”该校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新生李朋泽拿着刚拍的合影说道,这场打卡成了他与科大精神的“第一次深度对话”。
“红色地标·校史之声”讲解大赛则为全体师生搭建了传承发声的平台。参赛师生可以围绕地图地标,结合校史细节与个人感悟创作讲解视频,优秀作品还将纳入地图线上展示专区,成为长效教育素材。“筹备人工智能实践基地的讲解稿时,我特意沉下心重温校史——那些记录着学校前辈‘育人报国、攻坚克难’的资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师使命’的全新认知。”天津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陈丽仙说。
校关工委委员、已退休的原理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新,也循着地图走进校史馆为参赛做准备。指尖抚过展柜里泛黄的教案与老照片,她的眼眶泛起湿润:“我要讲的不只是地标故事,更是科大人的‘接力精神’——前辈攒下的家底,是今天奋进的底气,而一代代年轻科大人的坚守,就是精神传承的延续。”
“红色文化地图绝非简单的打卡清单,而是贯穿师生成长全程的行走思政课堂。”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安玉健表示,学校希望通过这种“看得见、讲得出、传得开”的沉浸式教育载体,让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养分。作为思政教育体系关键部分,红色文化地图打破阶段性教育局限,构建覆盖全人群、贯穿全周期的教育生态。新生的红色启蒙、在职教师的专业解读、退休前辈的精神传承,不同群体通过与红色地标、故事对话形成共鸣,使其成为凝聚全校力量的精神纽带。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