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京津冀 > 正文

“通武廊” 向“新”而行

天津日报|2024年04月18日
阅读量: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通武廊”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春回大地,万物勃发。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千年大运河哺育的“通武廊”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被称为“小京津冀”。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通武廊”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记者实地走访“通武廊”地区的企业、算力中心、实验室,探寻其向“新”出发的新图景。

共建研发平台 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北京市海淀区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高精尖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链,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样板,其在天津、通州、燕郊均设有分中心。

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正在统筹通州区和燕郊有关创新资源、空间和项目,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新范式;同时,与北京通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首支通州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并筹建通州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今年年底,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30万余平方米的创新基地落成后,将承接约100家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与燕郊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平台的地位将日益凸显。

近年来,“通武廊”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廊坊市与通州区、武清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16家,同时,积极引导域内企业与京津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通武廊”在2018年就签订了《“通武廊”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围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三地共同筛选发布共享共用创新平台目录86个,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去年5月签署的《“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合作协议》指出,三地要建立重点园区协同对接机制,推动“通武廊”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近年来,“通武廊”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共享共用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并依托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筑牢算力底座 助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算力的赋能作用日渐凸显,已经成为和水、电一样的基础性资源。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基础,强大的算力能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因此,算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数字经济能够助力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走进武清区高村科技创新园内(以下简称创新园),一栋栋楼宇拔地而起,这里汇聚了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创新园已入驻数据产业相关企业240家,整体算力水平达到1100P(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智能算力480P。据了解,武清区目前共引入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14个,总体规划机架15万个。2024年年底前,预计可支撑智能算力突破10000P。

不足百公里之外就是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下简称计算中心),其总体规划算力规模300P,目前已建成100P。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去年10月正式上线运营至今,已有80余家客户使用计算中心的人工智算资源,京津冀企业占比超过九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2024年1月底,廊坊市已投运数据中心28个,通用算力约6300P。

算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通州区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竭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标杆。通州区经信局副局长崔笑介绍,城市副中心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5G基站累计建设数量达3849个,基本实现室外连续覆盖;台湖演艺小镇被纳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城市副中心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已入选北京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吸引241家企业注册落地。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作为驱动力量,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也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够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通武廊”积极布局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吸引上下游数据处理、应用、服务等企业,为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力新兴产业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空间。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装备产业九大产业。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产业。

在3月底举办的“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系列招聘活动中,三地200家企业提供的5000多个岗位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通武廊”正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在刚结束不久的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推介会上,预计总投资143.24亿元的42个签约项目大部分来自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云数据应用等领域,含“新”量十足。未来,武清区将坚持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及核心部件等领域,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视线移至通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元宇宙为特色的未来产业生态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加速形成。为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通州区发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副中心打造为以文旅内容为特色的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放眼“通武廊”,智算中心的机房里、工厂的智能产线上、与数字人交互的屏幕后、生物医药实验室内……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愿景”正在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实景”。

 

编辑:胡颖佳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