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京津冀 > 正文

京津研发与沧州应用“一键相连”

北京日报|2024年07月26日
阅读量:

沧州市已累计承接京津项目达到735个、总投资3024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服装服饰等众多领域。当地不断借助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京津研发与沧州应用“一键相连”。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记者日前从沧州市获悉,2023年以来,沧州市共签约京津项目80个、总投资333.73亿元。截至目前,累计承接京津项目达到735个、总投资3024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服装服饰等众多领域。当地不断借助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京津研发与沧州应用“一键相连”。

集中承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

走进位于沧州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各企业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园区的北京医药企业之一。“在这里,我们享受到了沧州创新性实施的异地延伸监管政策,既省去了跨省(市)转移的审批环节,又保留了‘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沧州的新厂区面积相比北京厂区扩大了3倍,产能扩大了3倍到5倍,原料药品种也由原来的一种变为现在的十几种,并由最初的自制自销拓展到了国内外市场。

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重要承接地,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始终坚持引进吸纳“高、精、尖”项目,通过实行异地延伸监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迅速集聚。目前,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60家,其中,北京企业36家,正成为国内知名的产业地标。

“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一个崭新的“名字”。4月28日,京津冀三地共同签订《共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更名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三地按照“合作共享”原则,通过“市场优先、政府引导”方式,深化京津冀生物医药领域合作,增强产业互补能力,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药品生产异地延伸监管新模式、新机制。一幅更为宏大的生物医药产业蓝图由此铺展开来。

重点引进京津科技资源

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密集,是一座创新“富矿”。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成果溢出,沧州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创新之花”结出更多“发展之果”。

在河间市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内,副院长时小军正和同事讨论“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造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这个项目是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制造需求,我们团队研究了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开发了用于激光清洗的激光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了激光清洗工艺。”他说,再制造领域运用这项技术后,可实现难清洗汽车零部件的无污染、无损、高效清洗。

时小军是北京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再制造方面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2018年,河间市牵头成立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从国内一流院校引进4位博士、7位硕士,时小军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拥有技术研发中心、检测认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可引导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升级,为京津冀地区和全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服务。

协同创新向纵深拓展

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质量与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市积极抢抓战略机遇,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政策创新,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构建了“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推动协同创新持续向纵深拓展。

截至目前,沧州市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金额超9亿元。2023年以来,沧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60.6亿元,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5.7亿元。

 

编辑:胡颖佳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