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京津冀 > 正文

京津冀“三链”协同观察:从“聚”到“融”,构筑产业新生态

人民网|2025年10月28日
阅读量:

从“聚”到“融”的进程,考验着三地机制创新的智慧与破壁攻坚的合力。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其成果将直接影响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向“共进”的深度与广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步入“第二个十年”,如何让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进一步从物理上的“相邻”走向化学上的“相融”?10月28日,在河北廊坊揭幕的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正是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的一次重要实践。

从“转移”到“协同”,产业协作步入新阶段

在北京,得益于京津冀“一小时零部件配套圈”和智能制造,北汽福田重卡工厂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

在天津,北辰区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和机器人产业园,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促进中心,联合彼合彼方、昊野科技等机器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

在河北,廊坊的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每秒进行近10亿亿次计算,其算力服务直通全国,并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天佑大模型”赋能轨道交通,成为支撑千行百业的“隐形桥梁”;

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新十年开篇。三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首破2万家,共打通“六链”37个“堵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初步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的跃升。”10月28日上午,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发布会上,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作出了关键性的阶段判断。

一批批北京企业落户天津、河北,一个个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的经典范式初步形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十五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如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此次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化区域产业协同联动效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郝莉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道出了此次活动的战略考量。其核心信号,正是要推动协同发展从“做大规模”向“做优生态”深化。

河北的新角色:从“制造腹地”到“链主”担当

在传统的认知中,河北的角色更多是承载制造环节。当前,与京津联合打造首批6个协同创新产业链,河北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无疑是对其产业基础与未来潜力的重新定义。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新格局中,河北将加快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郝莉笑表示,河北正积极推动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双提升”,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一雄心,源于实实在在的底气。在机器人领域,河北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唐山开元、中信开诚、梅卡曼德等一批龙头企业,焊接、消防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更重要的是,河北作为工业大省,覆盖了97.6%的工业大类,其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为技术迭代和产业孵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土壤。

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630余家以及长城汽车等行业领军企业,构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2024年,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1.5倍,展现出强劲的转型势头。

“六链”布局:京津冀的突围战略

京津冀为何聚焦于这六大产业?这背后是京津冀区域极具针对性的战略意图。

郝莉笑阐释了其背后的逻辑:构建“区域内融合配套,互补短板;区域外握指成拳,合力招引”的产业发展思路。这意味着,在区域内,三地要像拼图一样紧密咬合;在面对全球竞争时,则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引力场,共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

从“清单”到“订单”,本次活动如何将“破壁”思路转化为具体行动?

郝莉笑介绍,活动将通过“组织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推介创新技术产品;线上线下征集产业链需求并发布清单,精准匹配供需双方”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其最终目标,是推动“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达成实际合作。

这意味着,活动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展示,更是合作的催化。此前河北在全省征集的318项“机器人+”应用需求,将在这次区域级的平台上寻找最优解决方案;长城汽车等“链主”企业的新需求,将直接面向京津冀的供应商体系发布。

从“聚”到“融”的进程,考验着三地机制创新的智慧与破壁攻坚的合力。此次对接活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其成果将直接影响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向“共进”的深度与广度。郝莉笑说:“本次活动将助力京津冀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编辑:胡颖佳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