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京津冀 > 正文

京津冀携手打造超2000亿元产业规模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人民网|2025年11月07日
阅读量:

《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于日前印发,该方案由京津冀三地经信(工信)部门共同制定。方案提出,京津冀将打造超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记者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于日前印发,该方案由京津冀三地经信(工信)部门共同制定。方案提出,京津冀将打造超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此次三地联合制定该方案,旨在推进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全国北斗时空产业规模应用策源地、创新示范高地和产业聚集高地。”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方案提出,加强央地战略合作,推进在京津冀落地建设国家级北斗时空重点项目。整合相关基础设施资源,开展时空大数据、北斗融合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共建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生态。

推动共建基础设施,推动央企通过承接、整合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围绕构建地基增强、星基增强、短报文服务、时空大数据服务等能力,在京津冀区域落地国家级时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天地一体、通导遥融合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整合京津冀基础设施,推动时空数据资源共享,加强三地重点企事业单位与央企联合,共同建设国家时空大数据中心京津冀枢纽,向京津冀区域提供北斗时空数据服务,提升基础设施整体利用效率,打造示范性时空信息服务网络。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支持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北斗时空信息产品的小试中试检测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动态时空基准与导航定位性能”专业实验室,打造北斗氢能重卡、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产品设计、研发、实验、测试基地,共同推进“北斗+”“时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方案还提出发挥北斗数据效能,探索北斗时空数据服务与交易的新型商业模式,引导京津冀区域内导航与位置服务企业的北斗时空数据互通与共享,赋能三地北斗规模应用一体化场景建设。

方案提出,推进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专项支持、政府采购、首试首用奖励、企业融资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推进规模应用和服务创新,发挥三地重点企事业单位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城市安全治理、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共同探索北斗时空信息在氢能重卡、机器人、车路协同、低空经济、智慧康养等新兴领域融合创新与跨区域应用,实施一批具有前瞻创新性和产业前景的北斗时空信息服务示范项目,形成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京津冀解决方案”。

推广成熟应用方案,支持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优秀产品和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形成北斗时空信息服务应用解决方案清单,共同树立京津冀优势产品和服务品牌。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三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鼓励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国产产品在相关国家及领域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开拓海外新兴应用场景,培育本地化北斗时空信息服务市场。

方案提出,培育北斗时空产业集群,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细化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链图谱,招引关键企业补链延链,分层培育北斗时空信息应用和服务市场主体,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产业链。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北京海淀、顺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河北雄安新区、石家庄和沧州等地北斗产业园区建设,加强资金、基金、人才、应用场景等要素供给,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保障措施方面,将北斗时空产业纳入三地资金支持范围,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北斗技术创新、产业研究、首试首用、强链补链、主体培育、平台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规模化应用等支持力度。利用三地重大活动影响力,发布产业协同成果,吸引更广泛资源共同参与产业发展。

根据方案目标,力争到2027年,京津冀推广应用各类新型北斗独立定位终端产品80万台(套)以上,三地实现北斗应用总规模达到500万台(套),引育行业头部企业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家,打造超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编辑:胡颖佳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