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协同路 绘就新图景
从产业联动到服务共享,从设施互通到创新共进,滨海新区以一项项扎实的成果,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在区域融合中不断拓展新空间。
五年,是一段砥砺前行的时光,更是一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间,滨海新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引擎,在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的道路上步伐坚定。
场景,是这段征程最有力的注脚——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的研发团队与天津制造企业精准对接,推动一项项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政务服务大厅里,曾经需要“跑两地、耗数日”的事项,如今在“跨省通办”窗口就能轻松办结。
数字,是这份答卷最直观的评语——7家单位加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体系;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冀鲁地区实现检验互认;“跨省通办”高频事项达1108项。
从产业联动到服务共享,从设施互通到创新共进,滨海新区以一项项扎实的成果,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在区域融合中不断拓展新空间。
聚焦重大项目形成“双向赋能”
五年来,滨海新区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278个重大项目落地,区域协同能力持续增强。
不久前,海外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格拉斯哥”号顺利靠泊国家管网集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管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码头。该船此次载运6万吨LNG,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送来“及时雨”。作为三地天然气保供的重要能源储备和调峰基地,该天津LNG接收站自2013年投运以来,已累计接卸LNG船舶485艘次、外输量超3150万吨。
滨海新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形成涵盖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等五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以及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五大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产业协同格局日益清晰。
“城市矿山”如何实现“点石成金”?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作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滨海新区设立的5家子公司之一,该公司致力于将废旧电池资源“变废为宝”。在这里,电池拆解后,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1%,这些提取出来的金属元素将被再次制成正极材料,重新供给电池制造企业,形成高效的“价值内循环”。
近年来,滨海新区全力服务首都“新两翼”建设,在推动产业协作、科技协同、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天津港在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了服务中心,为当地企业提供“一站式”出口服务。一位雄安新区的货运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办理出口手续需要与报关、退税等部门逐一沟通,最快也要3天才能完成;如今通过“绿色通道”,仅需1至3小时即可办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天津港的服务,真是太方便了!”他说。
随着《天津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正式实施,天津港的服务能级进一步强化。目前,天津港拥有148条集装箱航线,有效畅通京津冀与全球的经贸往来。今年1月至9月,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3.85亿吨,同比增长1.6%;集装箱吞吐量189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2%,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服务京津冀的通道优势持续放大。
眼下,滨海新区一批标杆项目加速落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启动建设;中石油天津公司、中海油新能源等3家企业获批保税LNG加注试点资质;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保税仓库正式投用,多项首单业务相继落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央企二级总部中汽新能入驻滨海高新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电池产业平台;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落地天津经开区,盘活闲置金融牌照,助力释放区域消费潜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滨海新区逐步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联动发展格局,实现了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的“双向赋能”,为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注入滨海动能。
深化创新协同产业聚链成群
产业协同“加法”换来经济发展“加速”。随着创新要素跨区域畅通流动,京津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紧密共生,形成“北京研发、滨海转化”的创新协同机制。
在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款无人机整机与航电飞控产品陆续下线。这家于2017年落户天津经开区的企业,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量产的跨越,并于今年年初获得超5000万元融资。
“北京研发、天津量产,我们在这里完成了‘从1到N’的转化。目前天津基地年产能达1万套飞控产品、1500架无人机整机。”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告诉记者,随着区域协作不断深化,公司无人机航电产品从最初的3大系列6款,扩展至6大系列48款,累计申报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百余项,今年新增16名技术人才,全力推进飞控系统升级版、侦察机及多旋翼无人机等产品的生产,预计年产值达8000万元。
这样的产业协同场景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园区已聚集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注册企业突破6000家,逐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六链五群”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滨海新区率先在多个关键领域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的发展体系,推动区域发展全面提速。
走进长城汽车天津生产基地,机械臂精准挥舞,自动化传送带有序流转,一辆辆新车整齐下线。作为长城汽车(总部位于河北保定)在华北地区的重要制造支柱,该基地设计年产能达50万辆。
生产高效运转的背后,是畅通的区域产业联动。据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采购副总监任晓凯介绍,天津生产基地与全国近500家一级供应商达成合作,这些供应商约三分之一分布在京津冀地区。
随着三地创新协同不断深化,合作能级持续提升,滨海新区积极融入首都科创圈,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截至目前,已有7家单位加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体系,12家单位入选京津冀概念验证平台清单。滨海新区与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合作,共同构建跨区域的“通识+实操”培训体系,已培养100名具备实战能力的技术经理人。
与此同时,在重大平台与科研能力建设方面,京津冀三地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津膜科技等单位,分别在合成生物、生物基纤维、膜材料领域牵头成立了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的化工材料中试平台、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平台和智能生物制造中试平台,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为区域产业技术转化与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强化互联互通“同城”便捷高效
五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滨海新区持续织密交通网络,推动三地往来更密、通行更畅。
11月2日下午,在北京工作、滨海新区安家的李先生开着新能源汽车驶入京津高速。后座上,他的女儿正整理着书包里的课本——作为1.5万名在“滨城”就读的京冀随迁子女之一,这个小女孩早已将这里视作第二故乡。
如今,越来越多的通勤者,用脚步丈量着双城之间的距离。随着津石高速、塘承高速相继通车,兴港高速加快建设,津潍高铁、京滨城际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交通网越织越密,跨城通勤变得如市内出行般寻常。
在交通“硬连通”不断强化的同时,民生领域的协同发展正在释放红利。2024年12月,滨海新区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第四周期合作协议,深化共建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双方合作17年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附属医院累计派出24个学科、百余位专家来到该共建医院工作,出席特需门诊、完成疑难手术、开展教学查房等。“不用专程去北京排长队,在这里就能看到北京的专家。”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候诊区,不少患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们在滨海新区率先引入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多个专业领域开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科室每年体外碎石数量和微创手术量居全市前列。”说话的是该院泌尿外科主任张景军,他曾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进修了一年。在这家医院,像他这样通过到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进修获得成长的医生不在少数,有效带动了各科室青年医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医疗协同为区域“同城化”生活按下加速键。滨海新区25家医疗机构已实现京津冀鲁检验结果互认,11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名单,避免了患者重复检查。
如今,滨海新区在推动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方面全面发力,截至目前,已实现1108项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30项自贸事项“同事同标”,231项“京津冀+雄安”事项可自助办理。
文旅融合也为区域协同注入新活力。今年国庆假期,滨海新区15个重点文旅场所接待游客165.8万人次。泡泡岛音乐节成为京津冀文化旅游新名片;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自复航以来,累计接待邮轮超400艘次、旅客近70万人次,航次及旅客量稳居全国第二、北方第一;国内首个以航空母舰为载体打造的泰达航母主题邮局投入运营,为京津冀文旅产业增添新亮点。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表示,过去五年,滨海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推动区域“物理空间”持续拉近、“化学融合”日益深化。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滨海新区将紧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通过构建创新共同体、产业链集群,强化基础设施“硬连通”和规则标准“软连接”,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编辑:胡颖佳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