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数字经济沙龙 | 完善数字经济测度 摸清数字经济“家底”
在中经社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发起的“新华数字经济沙龙”第五期活动中,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开展数字经济规模测算 摸清数字经济‘家底’”建言献策。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是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的基础,测算应尊重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注重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4日电(刘苏毅、孙毓)11月23日,由中国经济信息社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发起的“新华数字经济沙龙”第五期活动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科学开展数字经济规模测算 摸清数字经济‘家底’”建言献策。专家指出,数字经济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是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的基础。测算应尊重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推动效率提升和促进结构优化等作为评价和测算数字经济的主要目的,真正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
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是数字经济研究的核心领域。作为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推动科技、文化、经济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其深度融合的特性为现有的统计测算工作带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蔡跃洲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融合程度的逐渐加深,数字经济测算已从宏观调控部门和学术界的小范围探索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从开展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的结果看,各地在测算方法、统计口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盲目攀比”情况时有发生。为此,蔡跃洲表示,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加以完善,一是要科学界定数字经济的概念与内涵,在统一范围内进行测算和比较。二是要尊重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三是要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无法体现在增加值中的“福利提升”,对于数字经济规模的测算应当在更广的框架下进行。
围绕数字经济规模的测算内容,与会专家表示,数字产业化强调规模测算,但对于产业数字化,趋势研判比规模测算更重要。由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有鲜明的产业特征,因此需要统计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开展统计调查、试点等工作,争取在现有的统计制度框架下、在统一标尺的基础上,客观地反映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把握数字经济的脉络。
对于现有统计分类标准下数字经济规模测算面临的挑战,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朱发仓认为,除了数据要素的概念界定外,“数据是否为一种产品”也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程度千差万别,大部分企业都没有针对统计工作设置专岗,如何调动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并有效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将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激励举措。
从金融视角出发,北京工商大学数字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璇表示,目前由于各行业缺乏对数字资产的估值,导致计算产业数字化规模及增加值成为研究的一大难题。数字经济核算问题应当从数据资产、窄口径、宽口径三部分同时起步,从小范围试点开始进行。
“新华数字经济沙龙”系列研讨活动旨在搭建高端智库交流平台,与业界人士共同聚焦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前沿、创新实践、典型经验以及数字经济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集智聚力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于青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