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打造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山区样板
浙江遂昌县以“3+1”标准化建管模式为牵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绘制全域农村供水一张图,实现了城乡供水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9%,农村日供水能力从3.3万吨提升至4.73万吨,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统管全覆盖。
新华财经杭州4月23日电(田春、王丽梅)浙江遂昌县树牢全县“一盘棋”思想,坚持高标谋划、高位推动、高效落实,有效破解水站用电、资金、土地等难题,实现农民饮水“喝得上”“喝得好”“喝得起”“一键管”。
这是从4月22日在浙江遂昌召开的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的。
小水滴蕴含大民生。2003年,“千万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也同步启航。经过20年的建设,全省农村供水管护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3年6月,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在遂昌调研时作出部署,要求遂昌先行先试改造提升单村水站,为全省推广当好示范、提供经验。
遂昌县排前村水站
日前,我们跟随考察团走进位于半山腰的三仁畲族乡排前村单村水站,水站虽看着规模不大,但也是“五脏俱全”,净水设备、消毒设备、监测感知设备、管理房、清水池等应有尽有,两处固定水源和一处应急备用水源为水站提供了充足的原水保障,能够满足周边800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别看这只是一座小小的单村水站,建设之初我们可是经历了不少考验。”排前村党支部书记雷月新介绍,该水站的一处水源取水口建在3公里外的大山深处,道路崎岖连驴都去不了,建设物料只能靠人工背运。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遂昌县村庄分布散落,不少还建在群山之间、高山之上,给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遂昌县以“3+1”标准化建管模式为牵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绘制全域农村供水一张图,并按照“应延尽延、应联尽联、单村提升、散户兜底、数字赋能”思路,完善23项技术要求,扎实推进城市水厂延伸一批、乡镇水厂联接一批、单村水站提升一批、零星散户兜底一批、数智赋能全域统管,新(改)建乡镇水厂14座、联村水站4座,提升单村水站191座,形成“县城水厂+乡镇水厂+联村水站+单村水站+散户兜底”的城乡供水格局,城乡供水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9%,农村日供水能力从3.3万吨提升至4.73万吨,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统管实现全覆盖。
遂昌县村民用上了“优质水”
建得好是基础,管得好才是关键。“我们通过数智增效优水务,确保全链‘一键管’,变水站从‘有人管’到‘管得好、智慧管’。”遂昌县副县长王庆介绍,遂昌加快全域“智慧水站”建设,实现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和视频安防远程监控,做到1小时快速响应、24小时常态服务。
“我们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实地巡检,日常则要通过手机APP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在发生异常后能够迅速响应。”县级统管员张香平说,这也是遂昌构建起预警事件“发现—派单—流转—处置”的全过程供水服务闭环处置链条的重要一环。
遂昌县智慧水务调度中心是集在线监测、智慧生产、风险管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着各个水站,瞬时流量、浑浊度、余氯值等数据清晰呈现在大屏之上,让人一目了然。
“我们平台在原有预警研判、在线监测、问题处置等功能的基础上,现在还基于DeepSeek大模型建立了智能助手水灵儿,可以实现在线提问、辅助决策,后续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平台还会不断学习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据现场管理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后,水站运行一旦出现异常,平台就会自动研判并立即报警。
“系统报警后,我们水站统管员会在1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遂昌县农村供水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永肖说,全县209个农村水站(厂)被按地域和流域划分为了5大片区,每个片区辐射的水站(厂)均不超过1小时车程,极大提高了物资补给、应急抢修、水质检测等服务效率。(完)
编辑:蒋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