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数字经济 > 正文

欧阳劲松:以标准体系建设助力新时期智能制造深入发展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2025年04月25日
阅读量:

近日,备受瞩目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正式发布,擘画了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方向,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引领作用更突出,对细分行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更强。

新华财经北京4月25日电  近日,备受瞩目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2024版《指南》)正式发布。2024版《指南》擘画了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方向,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引领作用更突出,对细分行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更强。

2024版《指南》明确提出,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通过以高质量智能制造标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如何读懂2024版《指南》,其背后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邀请了多位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进行解读。

f58fb7240f29486d9aa0283f4550fcc0.jpeg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

2024版《指南》伴随着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步伐,跨越十年,历经四版,全面引导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研制应用,有力支撑了我国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面向新时代新征程,2024版《指南》的发布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等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标准如何助推“物理装备+数据资产”新价值体系、“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新生态系统的趋势出发,提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思路,为新时期我国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提供参考。

构建“物理装备+数据资产”新价值体系

当前,数字化正驱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装备转型,标准则为这一跃升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版《指南》围绕数字化提出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旨在通过集成状态感知、泛在互联、决策优化、自主执行、虚实融合等能力,构建“物理装备+数据资产”新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为以下四化:

产品孪生化。通过在装备物理实体上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一方面使得装备功能、性能和效能进一步拓展提升;另一方面,在虚拟空间形成装备的数字孪生体,真实动态反映物理实体的当前状态,对物理实体进行模拟、验证、分析、预测,提升其功能和性能。需制定工业领域数字孪生参考架构、工业应用的资产管理壳等标准,统一孪生模型构建、数据格式与交互协议,确保跨系统兼容性。

研制数字化。在设计阶段,开展跨学科、多主体协同设计,推动装备结构优化、功能拓展、性能提升。在验证阶段,建设虚拟仿真环境、虚实结合应用场景等工程化验证系统。在生产阶段,依托柔性产线与智能检测装备,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应完善产品设计与仿真、智能检测装备、物理/虚拟工厂设计等标准,规范研制过程高效协同与持续优化。

服务智能化。智能化服务贯通装备产品交付、使用、回收等环节,从数字化交付、工程设计、智能运维、在线升级,到最后的精准回收再制造,提供全价值链增值服务,采用数字化交互,各个环节可进行实时“交流”。基于设备和系统预测性维护、智能运维服务要求、数字化交付应用规范、工业网络资源管理等技术标准,提升全流程管理水平和服务价值。

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源化,形成可控、可信、可追溯的高质量装备数据资源;数据价值化,构建装备数据服务生态,不断提升装备数据资产应用创新能力;数据资产化,探索装备数据空间解决方案,推动数据安全共享与可信流通。需完善智能装备公共数据字典、智能装备信息模型、工业数据质量管理等标准,以规范数据资源管理,提升数据应用价值。

打造“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新生态系统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跃迁的浪潮中,新型工业化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传统生产模式,催生出更具韧性、效率与创新力的生态系统。这一新生态不仅涵盖技术革新,也涉及组织协同、知识共享等多维突破。2024版《指南》可为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赋能复杂场景。新型工业化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需通过标准化实现跨技术、跨系统的无缝协作,以应对多学科协同设计、预测性维护、知识共享等复杂场景的挑战。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组织制定了预测性维护算法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规范了预测性维护的工作流程、系统架构和功能要求,成为智能制造设备运维服务领域首项国际标准,为各国预测性维护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规范和指导。

安全可信构建AI基石。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的深度应用需以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前提,通过标准化筑牢技术信任基础。IEC/SC 65A(系统方面分委会)制定的ISO/IEC TS 22440《功能安全与AI系统要求》国际标准,规定了如何使用AI系统直接或间接执行安全相关功能,包括AI的安全架构设计、模型和训练数据要求等,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未来应加快完善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分类分级、风险识别、治理监管等技术标准,建立工业数据空间安全管理体系。

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024版《指南》提出以高质量智能制造标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技术“风向标”和产业“助推器”,智能制造标准能够为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指导,以此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实现建设高质量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战略目标,建议更加注重以下工作。

更加注重存量标准优化和增量标准聚焦。针对存量标准,要增强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性、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以应用效果为依据对标准进行复审,减少标准交叉重复,促进现有标准持续优化提升。增量标准方面,紧密跟踪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智能装备等新技术的融合赋能作用,研究制定前瞻性、引领性标准,提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有效供给。同时,对于新技术应提前研究其与工业要求的适配性,制定一批新技术应用于制造过程的“技术要求”标准。

更加注重智能制造效能评估和企业先进制造模式的总结。要构建智能制造建设成效的科学评估体系,制定与推广智能制造效能评估标准,引导智能制造发展与应用由资源投入推动转化为由企业投入后切实取得效益与发展能力提升为牵引,真正调动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智能制造长期、持续、深入发展。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大、场景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强企业新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企业标准制定,固化与承载智能制造实施企业优秀解决方案与制造模式,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优秀智能制造企业标准体系。

更加注重推动标准的国际化工作。新时期要更加重视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围绕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及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构建与国际标准兼容协同的标准体系。要持续强化和拓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双多边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专业机构和专家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在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标准研制、示范应用、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模式更多融入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做出更多中国贡献。

 

 

编辑:张倩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