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大颖:建构“责任品牌”体系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新时代亟需新的品牌思想、品牌理论和品牌主张,品牌也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增长内涵,这让“责任品牌”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质力量。
提出“责任品牌”与“一流企业”的对标体系,既有国家对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指标要求,更重要的是,有着时代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的客观需要。
站在全球的视角看:这场始于十年前的变化,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许多原有机制框架下的平衡被打破,随即在全球引发了从原有平衡走向新平衡的多米诺骨牌。即从平衡的经济繁荣走向不平衡的秩序紊乱,历经走向再平衡的博弈过程,直至形成新机制框架下的新平衡。这个博弈与再平衡的过程,绝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的,或将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迫使我们不仅要做好战术层面的准备,更要做好战略层面上的谋划。
事实上,这种博弈与再平衡在过往十年中始终伴随左右并影响着全球经济、甚至是政治。只是这期间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让我们对这种平衡秩序打破与博弈的感知迟钝了许多。今天,当我们面临再一个十年的时侯,认知早经超越了感知,至少在三个方面的博弈难以逆转:
一是贸易全球化与贸易碎片化的博弈。经济碎片化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逆转,由”贸易战”引发的其他问题会层出不穷,包括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是“无奈”。
二是科技颠覆与传统伦理的博弈。科技颠覆传统认知的能力不可阻挡,无论你是否喜欢,唯有适应并努力提升自身的驾驭能力。跨界融合、跨界打劫、跨界颠覆将成常态,博弈的结果就是“无界”。
三是大国霸权与大国担当的博弈。这是影响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平衡最为关键的博弈,尽管这种博弈目前还是不对等的。这种博弈一定会主宰着未来的走势,短时间内博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无果”。
“无奈”“无界”与“无果”恰恰是包括2025在内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所面临的大背景,并由此竖立起了一个国际视角下的三维坐标。事关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这样的话题,一定要置于这样的坐标下去思考,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破解之道,方有现实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提出建构“责任品牌”新体系的时代背景。
再回到国内的视角看: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箭在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彰显了大国担当的决心;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崛起的进程笃定不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说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 ,不如说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必答题。
在新的国际三维坐标中重新审视,2022 年我们提炼出的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 战略层面上的“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则难以承担起未来在全球“博弈”中的使命。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建设上,我们必须接受并迎接博弈,必须刀刃向内,必须自我革命,主动建构一套与“大国担当”相适应的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体系。而且,这种需要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阶段,这样,“转变”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增长目标内涵的转变。一定要从单纯的规模目标,逐步过渡到质效融汇的目标。要逐步摆脱以资本为中心的传统增长理念,紧紧盯着质量和效率,并致力于构建更为全面、均衡的发展模式。
价值追求导向的转变。一定要从单纯经济价值,逐步过度到社会价值。要逐步改变单一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国企,尤其是央企要成为推动社会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
价值创造逻辑的转变。一定要从创造自身价值,逐步过度到供应链价值。积极推动以价值链延伸为核心,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整体的协同,创造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对标国际视野的转变。一定要从追赶模式,逐步过度到“以我为主”的全球视野。既要充分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理念,更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新发展模式。
伴随着“四大转变”理念的演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关注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利益,而是要站在供应链的层面,以国际的视野,重在“以我为主”的宏观把控能力的提升上:
一是要提升把握国际格局的能力。新时代国企运营必须深度地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之中,也必然会受到国家间关系的深刻影响,尽管这种影响远远超越纯粹的技术和商业范畴,我们要练就一种应对商业风险之外干扰的能力。
二是要提升颠覆式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在国与国科技实力的比拼上。主流科技的掌控能力,恰恰决定了其未来新的增长潜力,尤其是面向新兴业态,需要练就一种谋划“组链”的能力。
三是要提升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面对特定国家与特殊领域不断涌现出的各类“新规则”。一定要未雨绸缪,配备深耕专班队伍,善于深入细致地研究,实现自身的突围发展,练就一身利用规则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是要提升跨文化的整合能力。国企担当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优质产品,具备与全球客户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更为重要。以不变的“利他共赢”核心价值观应对时刻都在变化的用户需求,建构一种新型的国际化“链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必将孕育出一大批伟大的企业,这就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恰恰需要以“链”的思维,方可兑现争做全球化链主的可能性。“四大能力”的提升,不可能自然形成,亟需这样一种力量:宁可在阵痛中牺牲近期利益,由国企,尤其是央企来引领实施,这种力量概括起来就是最为朴实、却极具内涵的两个字“责任”。
事实上,“责任”一词一段时间以来被泛化、甚至是被滥用。对国企而言,“责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和文化层面,需要更多的维度。其中,品牌维度下的“责任”可以被诠释为一种资产。这种资产依托于物质载体,表现在服务内涵的与众不同,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数据资产。我们暂且把这样一种“行为资产”定义为“责任品牌”。
“责任品牌”的核心和基础是将“责任”进行经营和管理,引领利益所有相关方创造共同价值,只有真正经营“责任”的企业,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从卓越到伟大的跨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也可以称之为“责任品牌”从创建到成熟的全过程。因此,新时代也是“责任品牌”的时代,具有表现在四个特征:
第一,“责任品牌”是服务导向,拥有长期溢价能力。没有服务,责任无处体现,服务是连接企业与客户的关键纽带,优质而负责的服务能让客户切实感受到关怀与专业,进而赢得口碑与信赖。
第二,“责任品牌”是用户导向,拥有长期抗风险能力。没有用户,责任形同虚设,一切行为若不能围绕用户的需求、权益和体验展开,便会失去根基。用户是发展的源泉,是“责任品牌”的起始点与落脚点。
第三,“责任品牌”是利他导向,拥有长期可持续增长能力。利己导向是先“人人为我”、后有“我为人人”,而利他导向则先有“我为人人”、再有“人人为我”。只有全身心的利他,方有最大意义的利己,让“链”上各方面努力和付出转化成价值共赢。
第四,“责任品牌”是数据导向,拥有超长期资产回报能力。在数字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责任品牌”以服务为宗旨,在服务用户中沉淀真实的用户数据,这种数据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资产,是数据时代持续经济利益的源泉。
新时代的“责任品牌”强调服务体系、推崇用户思维、推动全面利他、重视数据沉淀。而建构“责任品牌”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构建企业新坐标下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跨越,因此,必须做到四个方面协同能力的提升:
一是以责任重塑品牌的价值导向,提升企业把握国际格局能力。责任导向下的品牌价值观,可以帮助企业做出符合道德和长期发展的决策,有助于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二是以责任重构品牌的服务理念,提升颠覆式的创新能力。当引入责任元素进行品牌重构时,强调在价值链各环节,以用户思维去构建我们的服务。表现为对客户体验的深度关注,推动更公平、更包容的服务,发现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点。
三是以责任引领品牌的决策机制,提升掌握国际规则的能力。企业以责任为导向,注重以全球视角决策,同时在引领产品研发和推广中,更注重考虑环保、安全等因素,使其在国际规则框架内稳健发展,为自身和行业争取更合理的发展空间。
四是以责任重塑品牌的叙事逻辑,提升跨文化整合的能力。企业将责任融入自身发展历程、产品或服务,这样的逻辑能跨越文化的界限,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融合魅力,进而提升跨文化整合能力。
只有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主动成就一个新的时代,方能在新的世界平衡中赢得主动,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新时代亟需新的品牌思想、品牌理论和品牌主张,品牌也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增长内涵,这让“责任品牌”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质力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
编辑:蒋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