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太湖对话”高端访谈丨文脉流光承古今 无锡探路非遗焕活、风物兴业
无锡人文鼎盛、经济繁荣,近年来着力将“传统”与时俱进,让传承融入日常,绵延千年的文脉积淀焕发新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承载着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精神追求,是文化意象的生动载体,更是连接 “人、文化、经济”的关键契合点。“阿福”泥人从案头摆件变成创意书签,百年酱排骨装进礼盒走向全国,“太湖三白”化身即食美味成为城市符号……无锡人文鼎盛、经济繁荣,近年来着力将“传统”与时俱进,让传承融入日常,绵延千年的文脉积淀焕发新生。
问道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创新实践之路,9月9日,无锡走进北京,举办新华“太湖对话”(第三期)高端访谈。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
非遗破圈,千年技艺对话当代生活
宜兴紫砂、惠山泥人、精微绣、留青竹刻……无锡非遗享誉全国。近年来,无锡以“传统技艺+现代审美+场景焕新”为核心路径,通过政策引导、资源转化、场景打造,推动非遗从“古老技艺”向“当代消费符号”转变。
2023年,无锡出台《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开发1000个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产品,鼓励企业、个人将二胡、泥人、紫砂等特色文化资源创造为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文化元素,形成特色化、差异化文化标识。
如今走进惠山泥人厂的陈列室,一侧是传承数百年的“大阿福”经典造型,憨态可掬;另一侧是运用3D打印技术设计的阿福阿喜新造型产品,系列产品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在三凤桥现代化生产车间,老师傅们严格按照古法工序制作“酱排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确保风味如一……
再向远处眺望,满目皆是非遗“对话”当代、浸润生活的细碎图景:惠山泥人有了联名主题的咖啡馆、纸马技艺融入最流行的盖章活动中、“吴歌+民谣”新曲风在视频平台雅俗共赏、《非遗访谈录》以“影像+非遗”模式构建年轻态叙事体系……记忆符号融入食住行游购娱,成为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新IP”,不断拓宽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边界。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对此表示,“破圈”关键在于找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点”,他举例阐释:“无锡二胡产业园‘小而精’,聚焦二胡制作非遗技艺构建体验、生产、展销完整产业链,并通过直播间、演奏厅等现代场景设计吸引年轻群体,年产量达4万把。这种模式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契合创新发展理念。”
传承向新,全民矩阵赋能“活态”延续
传统文化“活”起来后,如何能传下去、传得好?无锡构建“大师引领、青年接力、群众参与”的多级传承生态,让非遗从“少数人的坚守”变成“全社会的事业”。
2023年起,无锡系统完善以“薪火百匠”为核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扶持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开展导师带徒传习活动,支持院校建立非遗传承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开办非遗紧缺型专业等,以“青年接力”破解传承断代。目前,江南大学等三所高校已设立1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超800名学生通过“名师结对”系统学习非遗技艺,培养出23名全职非遗传习对象。
全力营造全民参与的传承氛围,在无锡,70所中小学校开办非遗传承课堂,设立小锡班、二胡班等特色班级,培训学员超13万人次;建成一批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非遗体验学习空间,支持优秀项目开展生产经营,带动就业超16万人。一个个爱好者、参与者成为从业者、传承人,打通了文化与经济纽带。
聚力让传统文化“传”得好,以传承为核心的数字化实践也在无锡展开:“太湖船菜数字化保护工程”将“模糊经验”转化为“太湖船菜基因库”,宜兴紫砂壶以气孔分布等微观特征构建“数字身份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化课程借助元宇宙虚拟展厅实现传统技艺沉浸式传播……
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钱勤学指出:“文化传承是惠及全民的民生工程,无锡人均博物馆数量、文化场馆服务人次、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居全省前列,为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无锡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的亮点之一。”
“名品”兴业,文脉基因激活多重价值
江南水韵浸润千年,成就了物华天宝的秀丽风光。无锡深挖地方风物的文化基因与生态价值,打造出“太湖三白”“甘露青鱼”“阳山水蜜桃”等一系列“无锡名品”,实现 文化赋能、经济增收。
以“太湖三白”为主要食材的太湖船菜是江苏省非遗,近看是市民餐桌上的生活滋味,远看是承载历史底蕴的城市符号。2020年太湖禁捕政策实施后,无锡建立“太湖三白种质资源保护区”,通过人工育苗、生态放流等技术,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延续需求。在此基础上,以该保护区为核心规划千亩农业综合体,形成“水中有鱼、田中有稻、岸上有景”立体生态景观,加速释放文化、生态、经济价值。
为放大经济效益,无锡一方面推动“太湖三白”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通过直播电商渠道打入零售市场,填补传统渔业空白。另一方面整合育苗、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资源,聚力建设具有太湖特色、无锡特点、辐射全国的“太湖三白”产业集群。
不仅“太湖三白”美名远扬,甘露青鱼口感鲜嫩,构建起多平台立体式销售矩阵;马山杨梅果香弥漫,“特色果”化为“致富果”;阳山水蜜桃硕果盈枝,“新农人”开展地理标志全链条保护……一个个蕴含自然造化和人文历史的“无锡名品”,正成为无锡在新时代落笔“人文经济学”的一块块“金字招牌”。
“无锡名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基因+顶尖品质。无锡要继续‘掐尖’,深挖文化底蕴,让名品承载的文化符号深入人心。”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冯巧玲说。
钱勤学表示,未来无锡将持续以“小切口、精深耕”推动传承与创新融合,塑造更多文化IP、特色品牌,让传统文化释放经济活力,讲好无锡人文经济故事。
编辑:何燕燕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