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文化旅游 > 正文

亭湖蝶变:承千年盐渎文脉,筑时代文明新城

新华财经|2025年09月30日
阅读量:

在黄海潮涌的湿地之畔,在盐城主城的核心腹地,亭湖正悄然进行着一场静水深流的文明蝶变,彰显着新时代文明之城的恣意生长。

在黄海潮涌的湿地之畔,在盐城主城的核心腹地,亭湖正悄然进行着一场静水深流的文明蝶变,彰显着新时代文明之城的恣意生长。这里,文明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浸润在街巷烟火、湿地鹤影、旧宅新声中的具体感知——是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的交响,也是城市底色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更是文明温度与人民幸福的共鸣。从“盐渎古邑”到“文明新城”,亭湖以系统实践,交出“城市何以文明”的新时代答卷。

承古润今,千年文脉跃动城市生活

文明的厚度,始于对历史的敬畏;城市的灵魂,彰显在文脉的传承。亭湖的文明底蕴,根植于两千多年的海盐文明沃土。沙井头遗址出土的汉砖瓦当,勾勒出盐渎县官署的往昔轮廓;串场河蜿蜒的河道,流淌着因盐立城、以盐兴邦的千年记忆。锚定“敬畏历史、激活记忆”的核心路径,亭湖以千年盐渎的传统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为根基,通过“场景化呈现、互动式体验、生活化融入”的创新方式,让沉睡的历史“活”在当下,为城市留住精神根脉。

红色基因是亭湖文明传承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亭湖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简称“抗大五分校”)旧址等红色地标,不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更通过“红色剧本游”“光影党课”等年轻化、互动性强的方式,让革命历史“活”起来。参与者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在情境中感悟精神力量。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使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参与、从记忆保存走向精神传承,成为亭湖文脉中不可或缺的鲜明底色。

5c61e90c359d484f9d8266122fae8159.png

图为抗大五分校旧址

市井记忆的挖掘与再现也是亭湖文脉传承的重要维度。儒学街、粥厂巷等老街区,不仅保留着原有的街巷肌理,更通过文化标识系统、故事墙、民间艺术展演等方式,再现盐阜地区的民俗风情与生活记忆。老街不老,因文化而新。亭湖通过“微更新”“轻干预”的手法,让老街区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新业态,使之成为市民追寻城市记忆、游客体验本土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脉的传承不止于空间与故事的留存,更在于技艺与记忆的活态延续。从亭湖区人民政府获悉,亭湖从“保护文物”向“活化记忆”转变,目前,现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22项、区级94项,建成省级“非遗工坊”2家、市级1家、区级5家。每年通过近30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八大碗制作技艺、亭湖木雕、吴氏膏药等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文明的脉搏在当代生活中持续跳动。

守正创新,历史记忆融入现代空间

“修旧如故,活化利用”,是亭湖保护历史空间的核心理念。亭湖将文脉赓续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通过“保留肌理+注入新业”的“织补式”改造,让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漫步竹林大饭店,上个世纪80年代盐城街景扑面而来:斑驳的木质招牌、复古的百货柜台、熟悉的市井吆喝,通过场景复刻与业态融合,这里已从承载几代人味觉记忆的老字号,蜕变为市民“寻味旧时光、感知新民俗”的文化客厅,年均接待游客约百万人次,2025年1-8月营收同比增长40.76%,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重丰收。

b7ea6063080f4099bdd2090634eb4bd4.png

图为竹林大饭店内部上个世纪80年代置景

不同于竹林大饭店的蝶变,东方红药厂老厂房的改造则为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范式参考。在朝阳片区更新工作中,这座具有鲜明工业风貌的建筑在保留原砖混结构和时代印记的基础上,改造为融合健康疗愈、文创办公等功能的复合型空间。

而在老盐城电影院改造工程中,同样藏着亭湖以“活化利用”为中心修复文化类历史建筑的巧思。在这里,郭沫若题字原貌、水刷石外墙工艺清晰可见,“剧场+阅读+创意生活”新业态焕发新生,如今已从一个闲置场所跃升为年接待5万人次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全年40余场演出、跨界剧常态化上演,艺术之光正重新照亮属于这座城市地标的时代记忆。

从竹林大饭店的市井烟火,到东方红药厂的工业新生,再到1956星剧场的艺术绽放,亭湖的历史空间改造实践表明:历史建筑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种“保留记忆、赋予新生”的更新模式,正是让城市在发展中守住根脉,在创新中延续文脉的最佳路径。

倡树新风,文明实践涵养时代风貌

“城市文明,终究是人的文明。”亭湖不仅注重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更以阵地打造、标杆引领为核心,在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的基础上,推动新时代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成城市的精神气质。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功能深化与能级提升。新址重建的亭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文明亭湖”建设的中枢。亭湖持续完善“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体系,推动大星村、三洼村等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档升级;优化民意直通车、资源云图和积分商城等功能,并邀请数十位行业知名人士入驻,常态化开展文化宣讲、知识科普等活动。这些近在咫尺的文化阵地与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亭湖市民搭建起深度参与文明建设的桥梁,群众在文化宣讲中分享见解、在科普活动中传递知识、在实践服务中贡献力量,实现从 “文明受益者”到“文明创造者”的深刻蜕变。

f3dea5040ab74aef8549f2457d06686b.png

图为亭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设置“先进事迹”主题展览区

打造标杆人物、品牌活动,涵养道德风尚与城市气质。在典型引领上,亭湖挖掘身边的 “精神标杆”,截至目前,全区涌现中国好人17名,田士华等模范人物通过“好人走进歌声里”新媒体产品广为人知;“身边的奋斗者”评选活动挖掘78名平凡岗位上的先进代表,让榜样力量可感可学。在品牌活动上,亭湖打造覆盖全民的文化服务,“市民夜校”开设课程超100门,形成“10分钟技能培训圈”;“街区有声·镇村有戏”“建军路上的摇滚·强音擂台赛”等文化惠民活动年开展518场,惠及群众10余万人次。这些充满温度的品牌项目,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市民,塑造了亭湖“近悦远来”的城市形象。

如今的亭湖,文明早已融入城市的每一处细节:是丹顶鹤掠过湿地的翅影,是老茶馆里飘出的评书声,是志愿者胸前闪耀的徽章,是每一个亭湖人眼中的笑意与心中的热爱。这座黄海之滨的文明之城,正以“破茧成蝶”的勇气与“润物无声”的坚守,向着更有底蕴、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现代化未来,诗意前行。(殷晴)

 

编辑:刘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